和谐的强大合力。同时,作为通盘方案的“六个必须”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互相衔接、交错的。“以人为本”是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高原则;科学发展观则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条红线;其他四个方面,涉及到发展、改革、稳定、执政等各个方面。
2、“五种理念”催生中国和谐经济的积极变化。十六届六中全会更加突出经济的和谐发展,坚持以“和谐”理念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一是告别“gdp崇拜”,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速并非真正发展。与各类经济指标攀升带来的现实效应相比,发展观念的转变将为经济平稳前行奠定重要基础,具有更为长远的效应。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是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随着对“唯gdp”政绩观的反思和纠偏,及“绿色gdp”统计指标的首次推出,作为一种比“环境保护”更加全面和本质的观念,是否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在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模式利弊的重要参照之一。二是遏制工业消耗信马由缰,节能、环保成调控“阀门”。六中全会更加关注工业消耗,在“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下,我国经济中惯有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开始遭遇到猛烈“狙击”,工业经济和相当多数的工业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阵痛”。三是“拐点”效应日趋明显,新农村建设更加注重“实惠”。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央关注的重中之重,粮食的增长,农民的增收,是实现城市和农村和谐发展的核心。在“和谐”理念指引下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必将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源源不断的利好。四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制度改革进入中央视野。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系统的阐释了构建和谐社会,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消除不和谐因素,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步。六是更加重视就业问题,全力铺就社会网络。六中全会把群众就业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解决,进一步扩大了扶持范围,增加扶持内容,改进操作办法,延长执行期限,积极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积极的就业环境。
3、“幸福指数”成为衡量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所谓“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的主观指标,也就是幸福感。关注幸福指数、提升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幸福指数”作为衡量地方社会和谐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将其纳入和谐社会指标评价体系中,不再用单一的数字精彩来掩盖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硬伤,掩盖矛盾日益加重的民本问题,而是用一种科学统计的理性回归,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全面的参考数据,使“幸福”与“和谐”更加量化。
4、“政府归位”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真正的和谐社会是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六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的规划蓝图,表明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经结束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已经步入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手段稳定、发展方法现实的新阶段,和谐社会建设已经进入制度落地阶段。中央虽然把发展目标调整到社会事务层面,和谐社会建设具体操作还是从老百姓最关心的、最切身的事情做起,从民生“三要素”入手解决民生“三难”,重提社会公正,实际上预示着对政府职能定位的归位——从改革开放前的全能型政府,到改革开放后试图扮演经济型的政府,到现在又回归到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这个定位上来,这些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以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