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把乡镇农业中心的农技推广职能划出,归属区域中心站。四是完善村屯。根据屯型大小,在每个屯选定2—3户科技示范户,每个村都成立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分别设会长1人。全县现成立农技推广协会76个,选定科技示范户309户。
2、创新机制,保证改革不流于形式。好体制必须有好机制才能健康运行。因此,工作中,我们在推进体制改革的同时,建立完善了一系列配套机制。一是死编活人。对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各区域中心站的编制采取定编不定人的办法,实行动态管理,以利于人员的补充和合理流动。二是竞聘上岗。县乡村屯四级农技推广人员均按照既定工作方案,经过严格选聘上岗。县中心核定编制37个,41人参加竞聘。对此,我们采取外地出题,封闭考试,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纪检委、人事局全程监控把关的办法,确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落聘的4人待岗,只发基本工资,三年内单位有空岗,允许其参与竞岗,未能重新上岗者三年后交人才交流中心管理。三个区域中心站选聘的27人,也采取了类似的办法。对各乡镇落聘的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由乡镇政府安排其它工作,取消其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各屯科技示范户的选定,通过本人申请、群众举荐、村委会筛选、区域中心站考核的办法,层层把关产生。村科技推广协会会长,则由全体科技示范户选举产生。三是工资活发。对县乡村屯四级科技推广人员,我们都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职责,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办法。把工作完成情况与其经济报酬直接挂钩,以此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对县中心和区域站人员,我们将其津贴的30%和奖金作为岗位工资活发的部分,视工作情况兑现,实行上下浮动。示范户和会长,也视其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包括补贴在内的各项待遇。四是合同管理。所有上岗人员均签订严格的用人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规范管理,照章办事。
3、政策保障,给予改革全方位的支持。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一是机构升格。将县农技推广中心确定为正科级单位,三个区域中心站确定为副科级单位,三个区域中心站的站长上挂县中心的副主任。二是强化管理。将区域中心站的人、财、物、事四权上收,由县推广中心垂直领导,所在乡镇协管。在经费上,区域中心站对县推广中心实行报帐制,由县中心在财政结算中心统一核算。三是资金支持。区域中心站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按实际聘用的在职人数核定。在此基础上,财政每年还为每个区域中心站增拨经费1万元。对乡镇竞聘上岗的区域中心站人员,每人浮动一级工资。屯科技示范户给半垧平价机动地,每年给予2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村农技推广协会会长给1垧平价机动地,每年给予400元的科技示范补助。四是帮助解决办公场所。县里通过多方努力,为三个区域中心站都暂时解决了办公用房,保证工作所需。
三、彰显成效,改革后的农技推广体系迸发出强大的活力
我县农技推广新的机制体制运转以来,成效立竿见影。
1、构建了全新的农技推广体系。通过优化县级,强化区域,完善村屯,形成了完整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彻底解决了村屯断层的问题,实现了对农民群众的零距离服务。通过取消乡级的农技推广服务职能,由县中心垂直管理,从而解决了都管都不管的问题,使体制更加完善、科学。特别是改革后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得以壮大,专业人员达到27人,村屯两级达到383人,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乡镇有人在岗没人干活、村屯两级没人管的问题。
2、切实提高了农技服务质量。新的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后,改进了服务方式,优化了服务方法,不仅使农民群众现实得到了实惠,而且留下了一支不走的科技队伍。区域中心站向农民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