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总户数逐渐减少,单户养猪规模不断扩大将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养猪业也正由分散的家庭副业生产逐步向专业户养猪和规模化、工厂化养猪方向发展。“十一五”我区生猪质量的提高主要靠内四杂和外三杂;数量的增长,主要靠规模生产来实现。猪场是规模生产的载体,因此,适度规模化养猪是转变生猪增长方式、饲养方式的重点,圈舍新扩建是基础。只有抓好新扩圈工作,才能促进饲养数量的增加。
(四)继续抓好内四元和外三元杂种猪推广。我区生猪第一次品种革命的时间是1988年。特征是:母猪本地化,公猪外血良种化,肉猪土二杂化。成效是:1、淘汰了本地黑公猪,普及了外血良种公猪,突破了本地猪种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区”;2、普及了内二杂猪,瘦肉率由38%提高到45%,提高了7个百分点;3、保障了内二杂母猪供应,为内三杂普及奠定了基础;4、缩短了育肥期,实现了年出栏二槽;5、普及了“双推五改”技术。
全区第二次生猪品种革命的时间是2001—2004年。特征是:母猪内二杂化,公猪外血良种化,肉肥内三杂化。成效是:1、淘汰了黑母猪,普及了内二杂母猪;2、普及了内三杂肉猪,瘦肉率由内二杂猪的45%提高到55%,提高10个百分点;3、保障了内三杂母猪供应,为内四杂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4、缩短了育肥肉期,实现了年出栏三批猪;5、出现了50头、100头适度规模大户;6普及了“三推七改”技术。
今年以来开展的生猪第三次品种革命的特征将是:母猪内三杂化或外二杂化,外血公猪杜洛克化,肥猪内四杂或外三杂化。其预期成效为:1、内二杂母猪被淘汰,内三杂母猪在散养农户普及,外二杂母猪在适度规模养殖户普及;2、长白、约克公猪逐步退出配种舞台,杜洛克公猪成为终端父本;3、届时全区形成内四杂猪、外三杂仔猪特色产业;4、瘦肉率明显上升。将在内三杂瘦肉率55%的基础上升到60%(内四杂)或65%(外三杂),提高5—10个百分点;5、散养农户缩减,适度规模户普及;6、瘦肉型商品肥猪基地建成;7、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普及。
1、“十一五”养猪生产技术路线。转变生猪生产方式,转变生猪增长方式,转变生猪营销方式,推进适度规模饲养,推进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推进健康养殖,实现生猪生产标准化、安全化。这是我区大力发展数质猪业、生态猪业,构建现代猪业经济的技术路线。
2、充分利用内三杂母猪,构建内四元杂交模式。通过近几年各级的共同努力,我区已于2004年全面普及内三元杂交模式,在全省位居第一位。今后应重点开发长约本、约长本内三元母猪资源,构建以杜长约本、杜约长本为主的内四元杂交模式。
3、利用国外优良品种构建外三元杂交模式。我区现有生产性能高的长白、约克纯种母猪510头,杜洛克公猪120头,外二元母猪制种场6个,年可向全区提供4000头外二杂母猪,完全可以在适度规模户中构建优质、高效、规模化、标准化程度高的“外三元”生产模式。
(五)继续开发元坝饲草饲料资源,改进饲养方式
1、继续发展青绿饲料和饲料粮。元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生猪产业的发展拉动了玉米价格的上扬,提高了农民扩大玉米生产的积极性,拉动了苜蓿、菊苣等青绿饲草新品种的推广,形成了一批省、市科技成果。当前应重点抓好的工作是:(1)千方百计普及无公害绿色全价料、浓缩料、预混料。禁止使用瘦肉精、激素及其它违禁药品。在猪价高位期,应重点推广猪场专用全价料;在价格低位期重点推广浓缩料、预混料。(2)把规模养殖场(户)组织起来,实现养殖户与饲料厂对接,享受原始批发价格,减少饲料经销的中间“剥削环节”,每吨饲料节约成本30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