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的我党第一代领导气体为我们党确立的执政方针,在经历了30年的实践发展后,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党执政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同时,结合改革开放后党执政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执政能力生了新的历史性飞跃。党的执政能力新的历史性飞跃,突出地表现为由“抓革命、促生产”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飞跃。1957年以后,我们党逐步在理论上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道路。面对7亿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党提出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执政理论。实际的执政实践中,用抓阶级斗争促进经济建设,以抓阶级斗争为主、抓经济建设为辅。这一“左”的理论的贯彻实施,使党和国家遭受了惨痛的损失。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会议脱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为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执政理论的这一历史性飞跃,迅速带来了党的执政事业的新局面,也促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开始了新的历史性转变。首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培养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人全身心发展国民经济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能力。其次,实行对外开放,国门打开,国家先启动东部沿海地区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继之,启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对外开放、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随着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经验。西方方方面面地向中国涌入,中国层层叠叠地向西方涌进。在这对外开放“无硝烟的战场”上,锻炼了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世界、勇闯世界的能力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如何执政的能力。第三,改革开放后,党在执政事业中,吸取“文化大革命”中“大运动”、“大民主”、不讲法制的沉痛教训,稳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党的执政能力也在“大民主”的层面,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向转变。
由于这一系列的根本性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来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党在思想、政治、组织领域的拨乱反正从这次全会开始全面展开。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正式开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终于从严重的历史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新长征。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的新的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后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