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普查和申报工作。按照普查工作要求,众多文化工作者走乡串户、实地调查,不漏线索、不漏种类、不漏地区,对各种类别民间艺术的形式和内容、现场活动、表演过程、口承资料进行细致的文字记录和现场拍摄。四年来,全市共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200余项,成功申报国家级代表作名录5项、省级代表作名录14项、市级代表作名录29项。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全社会重视,市政府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下拨专项资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展览活动。如界首市建立了界首彩陶技艺传习所、彩陶博物馆;颍上县建立了花鼓灯艺术学校,举办了花鼓灯艺术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照片档案、音像档案,出版了近百万字的《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1—2卷)。
为使我市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长期有效保护,市政府正组织起草《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意见》,将列入2010年度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发计划。
二、当前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我市基层文化建设在稳步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基层文化设施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由于我市经济基础薄弱,历史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不能同步进行,公共文化设施日益显示出总量不足的弱点,同时文化设施分布不够合理。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数量和品种不够丰富。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发展文化事业,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了很大努力。但就目前而言,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仍然不足,基层文化设施设建设滞后。如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现有规模及藏书数量与文化部颁布的两馆要求相差较大等。
(三)投资主体单一,依靠政府投入居多,吸纳民间资本较少。目前,我市基层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有限投入,还没有建立起向社会购买文化产品的体制机制,因而不能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基层文化建设。
(四)文化干部队伍力量薄弱。由于现行人事体制机制的制约,基层文化干部队伍不能补充新鲜血液,缺乏活力。如现有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大都不是专职,一人多用、身兼数职,造成基层文化干部更迭频繁,稳定性差、专业性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等。
(五)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有待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是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在开展书报刊借阅、时政法制科普教育、文艺演出、数字文化信息服务、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市乡镇文化站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还有待摸索,一些管理问题日益显现。如工作经费有限、没有专人进行管理、不能按规定对民众开放等,对有效发挥基层文化设施的作用、服务于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加大投入,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基层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确保基层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