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余个,从业人数万余人。2008年,我市有1人被国务院评为享受政府津贴高级人才,打破了我市文化艺术界无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空白。2007—2008年,全市有4人取得一级职称、8人取得二级职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近年来,我市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基层文化馆(站)干部职工的在职岗位培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和业务素质。全市基层文化工作者积极进行文艺创作,先后发表、出版了一批优秀论文集、文艺作品等。在第七、第八届安徽省艺术节上,我市获得优秀组织奖、演出一等奖、创作一等奖等各类奖项达20余项。市曲剧团编排的《冤家亲家》、《红灯绿灯》分别荣获第一、第十届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在刚结束的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上,我市选送的剧目《潇湘夜雨》、《绣花女传奇》、《郑八怪联亲》等获得了观众最喜爱剧目奖等7项大奖,1名同志被授予“当代中国曲剧十大名角”称号。
(四)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多年来,我市业余群众文化队伍十分活跃。如临泉县的长官、杨桥民舞队,迎仙马戏团、飞燕马戏团,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颍东区口孜民舞队等。这些团队一方面积极参加全市各类节庆庆典、广场演出等文化活动,另一方面长年活跃在全国各地,已逐步形成了一支有较高艺术水平和较大规模的农民文化产业大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在丰富活跃所在地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传播我市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一批业余杂技、马戏、歌舞、戏剧、表演团体活跃在农村集市、庙会、乡村,以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排练演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传统戏剧和现代戏等,深受群众欢迎。2009年9月8日—12日,首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在临泉县隆重举行,为期五天的艺术节举行了踩街巡游、杂技演出、民营杂技艺术发展论坛等多项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活动,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展现了我市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又为经济建设搭建了重要平台,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二是一些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成为当地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传播的主阵地,发挥着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作用。三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广场的兴建,一支支有着较高艺术水准的群众文化艺术团队,常年活跃在全市各主要街道、广场,丰富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我市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目前,全市共有秧歌队、花鼓灯队、民舞队、腰鼓队、健身舞队、歌咏队等近200支,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全国和全省各类社区文艺调演、舞蹈大赛上获得过优异成绩。四是素质教育的普及,促进了少儿文艺和校园文化的繁荣。我市现有小红花艺术团、红舞鞋少儿艺术团、小红帽艺术团等100多个少儿艺术团体,在丰富少儿校外文化生活的同时,少儿艺术素质也得到了较好的提高,已成为我市各类大、中、小型文化活动的生力军。五是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给广大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注入了强大活力,对基层文化的普及与提高起着示范、导向作用。除此之外,市政府要求市文化部门在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组织专业文艺团体和文化单位赴颍上、阜南、临泉等边远贫困农村开展声势浩大的送戏、送图书、送电影、送春联下乡活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远贫困地区农民文化活动难的问题。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全市各级政府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工作原则,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不断加大投入。2005年起,全市范围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