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7号)精神,把基层文化建设摆上了重要位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基层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各级文化部门努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取得新成就。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全市各级政府逐步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举办各种基层文化活动的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改善。我市现有市级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县级文化馆8个、图书馆5个,一批标准化的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如颍上县新建成的5447平方米图书馆,界首市新建成的5000平方米图书馆、5000平方米文化馆和500平方米博物馆大楼现在已经竣工,即将投入使用。我市已基本实现各县市均有“两馆”的目标。2008年,市长孙云飞专题听取市文化工作汇报后,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决定进一步加大投入,把文化事业发展经费提高到每年100万元,目前已列入财政预算。
我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事业的繁荣。继太和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书画艺术之乡之后,又相继有一批县市区跻身于先进文化县市区行列:太和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先进文化县;界首市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先进文化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界首市田营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彩陶艺术之乡;临泉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县,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杂技、马戏之乡;颍州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这些国家和省级文化之乡的命名,扩大了阜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了阜阳的文化品位,为全市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文化建设工程取得新进展。为大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我市制定出台了《阜阳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有15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国家建设项目。截止目前,全市已有5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列入2007—2009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其中,2009年有4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安徽省民生工程,投资规模达1880万元。目前,首批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一批符合国家建设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即将投入使用。另外,尚有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增建设项目正在紧张的选址中。
2008年,我市共有169个农家书屋纳入全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计划。目前,这169个农家书屋已全部建设验收完成。农家书屋直接建在行政村,出版物丰富实用,群众借阅方便,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成为方便农民读书学习、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为全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全市327个拟建农家书屋的选址和配套设施采购工作已经完成。
(三)文化队伍建设取得新进步。目前,全市文化系统在职人员9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60%以上。市文化馆、图书馆共有各类人员50人,县级两馆共有202人,业务人员占84%,已初步形成了层次合理、门类齐全、布局均衡的人才队伍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遍布城乡的业余文艺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