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的是,那次大流行就是动物疫情中的病毒变异后在人类中传播的结果。有了前车之鉴,专家们生怕h5n1同人流感病毒混合“杂交”,形成一种可以在人间持续传播的新型病毒,继而引发流感大流行。
几个月前,12个亚洲——太平洋国家的公共卫生专家在北京就如何防止本地区流感全面爆发展开讨论,笔者曾向会议主办方亚洲流感顾问委员会主席、新西兰专家lance jennings讨教禽流感动物疫情和人流感的关系。
他告诉笔者,目前流行于全球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已经造成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动物传染病,只要该病毒在家禽中生存、人禽接触继续,感染人的病例就不会停止。东南亚地区人与禽类频繁接触,无疑为病毒变异创造了条件,因此亚太地区的居民应该特别意识到流感的严重性。世界性流感爆发的时间,他认为那是早晚的事情,但是确切时间和严重程度无法预测。他同时指出,活跃在水禽中的流感病毒不只h5n1一种,这些病毒是否会变异成导致大流行的病毒、以及哪个会变异成引发大流行的病毒,人们无法预知。
预防流感的最好办法是疫苗,但是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用h5n1疫苗投产上市的消息。who在人用疫苗上也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疫苗专家称之为“棘手的问题”。首先,有效疫苗必须针对流行毒株,由于流行还没有出现,研制中疫苗的有效性是个问题。其次,最保险的办法是人人接种疫苗,这不现实。即使有这个财力,免疫后没有流行怎么办?1976年美国一个军事基地的猪瘟引发公众对疾病流行的恐慌,几百万美国人接种了疫苗。然而流行没有出现,接种疫苗的部分人却出现了一种罕见的神经疾病,于是疫苗备受责难。
尽管如此,疫苗仍然是预防流感的最好办法。who去年10月召集120名专家制定了提高疫苗产量规划,号召各国立刻行动,力争2009年达到7.8亿支疫苗的产量。即使达到目标,与世界人口相比也是杯水车薪。该规划耗资巨大,约30——100亿美元。大流行只是一种可能性,为可能性做现实准备可能意味着大量资金和设备的闲置和浪费,谁来买单呢?最容易受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恐怕最力不从心。
如果免疫不成,治疗也是个办法。牛津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曾在越南胡志明市进行实地研究,结论是h5n1病毒繁殖迅速,如果不在最初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将其杀灭,病毒将夺取感染者生命,由此可见早期治疗异常重要。研究小组的带头人、病毒学家menno de jong认为,“早打、狠打”恐怕是对付h5n1流感的最好策略。但是与疫苗类似的问题随之而来,一旦世界大流行出现,抗病毒药物在哪里?如何分配?who早在3年前就向全世界发出流感大流行警告,并敦促各国制订防备计划并储存抗病毒药物,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抗病毒药品生产厂家集中于西欧,一旦大流行出现,各国自顾不暇,国际援助很可能锐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将很难获得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幸运的是,流感大流行目前仍然只是一种可能性。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h5n1型禽流感病毒能够在人和人之间传播。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警钟再次敲响。2006年底刊登在英国医学刊物《柳叶刀》上的一份研究得出结论,如果类似1918~1919年那样的世界性流感再次爆发,死亡人数将达到6200万,而且96%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who流感专家keiji f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ukuda对此项研究结果并不感到意外,“最容易遭受打击的是那些缺乏资源的国家,当年是这样,现在恐怕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