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曹平介绍,美国和欧盟家禽养殖企业是集约化经营,不免疫,一旦发生疫情全部扑杀,甚至另建厂房,这样可以保证一个时期内不再发生疫情。此外,政府的补偿政策往往决定扑杀的成败,财力充足的国家一般扑杀得干净彻底。曹平引用2001年英国控制口蹄疫的做法加以说明,政府以高出市场销售价格的金额补偿农户,农户积极配合,疫情在爆发初期得到迅速遏制。然而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东南亚地区,家禽散养比较多、政府补偿金的数量和兑现能力不尽如人意,因此扑杀措施难以完全落实。
传统养殖方式的考验
印尼最近的情况可以佐证曹平的观点。该国首都和附近地区发生4起死亡病例后,雅加达市长17日下令,2月1日起市区内禁止自养家禽,如果政府发现居民院子中还有家禽,或没收或扑杀。印尼卫生部长表示,禁令将逐步在全国推广。然而禁令能否有效执行,人们持怀疑态度。政府给被杀的每只病、死禽补偿12500卢比(1.4美元),这只是市场销售价格的1/3。对于健康家禽,政府没有补偿,禁令生效前居民要么卖掉,要么自己吃了。
印尼是世界上报告人感染禽流感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绝大多数感染是患者接触病、死禽鸟所致。政府禁令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人、禽接触频繁的传统生活习惯,倡导独立隔离的家禽饲养空间,但是这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家禽养殖是一种投入低,见效快的经济模式。特别是对于散养家禽的农户来说,自家庭院里的鸡鸭是便宜、稳定的蛋白质和现金来源。然而,禽流感对散养和小户饲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以我国为例,家禽饲养量150多亿只,禽蛋产量世界第一。谈到饲养模式和禽流感防控的关系,农业部兽医司副司长李金祥对笔者说,我国60%家禽是小规模和农户饲养,这种饲养方式对防控禽流感的严峻形势来说,不很合适,各种预防和控制措施很难落实。因此农业部鼓励各地搞饲养小区和规模养殖,这有利于禽流感的防控和提高家禽产品质量。
为了体会规模养殖如何有利于防控禽流感,笔者先后走访了曼谷和北京附近的两家家禽养殖企业。两次参观竟然都未见一鸡一鸭,封闭的养殖模式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所有外来车辆不得进入养殖场,消毒间是进入大门后的第一关。泰国企业的消毒间长5米,里面的消毒液横向喷洒。笔者虽飞奔而过,依然没能避免成为落汤鸡的命运。京郊这家企业是紫外线消毒,那盏发出抑郁色彩的紫灯着实照耀了笔者好一会儿。
消毒后,谦恭的泰国养鸭场老板对湿漉漉的我双掌合十,一脸热情好客的微笑却丝毫没有请进鸭舍的意思,而是把我带到离鸭舍30米开外的一条白线后说,“可以拍照”。北京养鸡场的老板更绝,豪爽地招呼手下,“带记者去监控室”。通过摄相头,笔者在电脑屏幕上领略了鸡舍内部的情况。两家企业的管理者都承认,禽流感的威胁使家禽养殖场更加严格地执行生物安全措施、更加认真地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员工进入禽舍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以免带入病毒,而且能少进就少进,谢绝参观者更是顺理成章中的必然。
据带我参观的兽医杜守山介绍,集约化饲养对疾病控制的力度大,消毒和免疫等各项措施比较容易落实。封闭环境是天然屏障,消毒措施能把病原体堵在外面,连进去的饲料都是经过安全措施的。从营养和管理角度来说,集中饲养的光照、饮水、饲料、通风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禽类产品质量。而散养环境暴露,野鸟,饲料,人群都有可能带有病原微生物,导致家禽发病。另外,农户不一定能够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