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世界卫生日主题
新年伊始,禽流感的警钟不断在人们耳畔回响。印度尼西亚4名患者两周内不治身亡,越南的动物疫情蔓延至8个省份,泰国卫生部在出现人、禽病例后设立了“作战室”,24小时监测病毒动向,韩国甚至出动了军队完成疫区的扑杀和隔离任务。与此同时,我国安徽确诊一例人感染病例,香港发现一只死鹰呈h5n1阳性后劝停放生野鸟的佛教仪式,日本则确认时隔13个月禽流感再次爆发。
面对星星之火、燎原之势的禽流感疫情,刚刚上任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陈冯富珍提醒:“h5n1病毒给家禽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损失,感染者多一半失去生命。我们一定要加强防范,保持警惕。”
根据who网站上每周更新的禽流感病例数据,只要略加分析就不难发现,h5n1病毒偏爱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目前,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动物疫情和人感染病例。截至1月15日,267例患者中,中国、印尼、泰国和越南占了总数的82%;在死亡病例中,印尼和越南的合计数字是总量的2/3。who这份国别统计表上不见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名字,禽流感似乎与国家的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如果将禽流感命题为发展问题,可以从防控工作中找到大量论据。
走私疫苗的背后
1月7日,泰国的英文日报《曼谷邮报》刊登了泰国警察查获3名曼谷居民走私中国禽流感疫苗的消息。警方称3名走私者隶属于一个禽流感疫苗走私集团,该集团多次向国内走私疫苗。泰国政府禁止使用禽流感疫苗,但是家禽饲养者通过走私渠道为家禽免疫已经不是新闻了,这种情况在北部省份尤为突出。
笔者看到这篇报道时正在泰国北部城市清迈采访禽流感问题,于是就此事询问了当地地方卫生部门的一名高级官员。该名官员拒绝透露姓名,但是同意笔者引用其意见。
疫苗使用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一些养殖户和专家认为免疫家禽可以保证家禽不发病、不死亡。而一些病毒学家认为,使用疫苗会导致病毒加快变异,继而引发大面积疫情爆发。实践中的确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免疫的家禽虽然不发病,但是携带、排出病毒。清迈的卫生官员说,目前的疫苗并不成熟,免疫后不发病的家禽如果传播病毒,卫生部门连传播途径和感染源头都找不到,这会给防控工作增加难度。他还指出,越南大量免疫家禽,可是最近疫情在湄公河三角洲快速蔓延。
回国后,笔者查阅了最近新华社发布的越南疫情报道,发现越南政府部门称禽流感爆发的养殖户大多没有免疫家禽,因此,该国准备进口5亿支疫苗,在2007~2008年加强免疫。笔者采访了北京市畜牧兽医总站的高级兽医师曹平,曹平认为坚持正确和长期的免疫可以控制甚至消灭禽流感病毒。他说肉鸡50多天出栏上市、蛋鸡500多天淘汰,即使免疫后的鸡带毒、排毒,那么带多少毒?排多少毒?毒在鸡体内存活多长时间?这些毒能否造成危害?这些问题技术性很强而且没有定论,争论的现实意义不大而且极容易造成公众恐慌。
公共卫生专家公认的说法是,禽流感不会通过熟食传播,who中文网站如下表述:“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人曾因食用适当烹煮的家禽和家禽制品感染疾病,即使这些食品曾受h5n1病毒的污染。”
进一步探讨疫苗问题,我们会发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禽流感防控策略是不同的。一些发达国家坚决扑杀,不用疫苗。发展中国家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养殖模式限制,实行单一扑杀措施困难重重,免疫和扑杀相结合是因地制宜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