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世界卫生日主题
疟疾是由于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解放前我国每年至少有3000万以上疟疾病人,病死率约为1%。解放后在1954年、1960年和1970年曾发生三次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近几年疟疾发病人数已控制在20万-30万例,疟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我国常见的是间日疟,恶性疟主要流行于海南、云南二省,其余各省有少数输入病例,三日疟和卵形疟已罕见。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现症病人或者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梢血中存在配子体时才具有传染性。
2.传播媒介: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我省的疟疾传播媒介主要有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产生缓慢,维持时间不长。其免疫力有种株特异性。
二、临床表现:
疟疾潜伏期因感染的疟原虫种类不同而异。恶性疟平均为12天,三日疟平均30天,间日疟和卵形疟平均14天,但间日疟有时可长达12个月以上。经输血传播的疟疾,其潜伏期的长短与血中疟原虫的数量有关,3-41天不等,一般为7-14天。疟疾临床症状通常有以下四期:
1. 前驱期 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畏寒。
2. 发冷期 手脚发冷,继而寒战、发抖、面色苍白、口唇指甲发绀。体温迅速上升、此期可持续10多分钟至2小时。
3. 发热期 寒战后全身发热、头痛、口渴,体温可升至39oc或以上,有些病人可出现抽搐、此期可持续2-3小时。
4. 出汗期 高热后大汗淋漓,体温迅速下降,此期可持续1小时以上。
三、治疗原则:
1. 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 氯喹1.5g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45g),加伯氨喹90-180mg, 4-8日分服(每日22.5mg),以上均为成人剂量,儿童酌减,下同。
2. 恶性疟治疗 氯喹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45g),加伯氨喹45mg, 2日分服(每日22.5mg)。
3. 对氯喹抗性的恶性疟治疗 咯萘啶1.2g、磺胺多辛1.0g加伯氨喹45mg,2日分服;或青蒿琥酯600mg 5日分服(第1日200mg,2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次分服;第2-5日每日100mg,2次分服),加伯氨喹45mg,2日分服。
4. 重症疟疾治疗 用青蒿琥酯钠或咯萘啶或蒿甲醚或二盐酸奎宁注射作抗疟治疗,以及输液,补充维生素并作辅助治疗和对症治疗。
四、预防措施:
1. 健康教育 加强宣传,使群众了解疟疾知识,自觉配合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对赴疟区的旅行者和无免疫力人群的健康指导。
2. 免疫接种 目前子孢子疫苗、裂殖子疫苗和配子体疫苗的研究有重要进展,但迄今尚无确属高效、安全的疟疾疫苗可供实际应用。
3. 个体预防 提倡使用蚊帐、蚊香,利用蒿、艾等野生植物烟熏驱蚊。尽可能不露宿,必要时使用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
4. 群体预防
(1) 服药 在高疟区和疟疾暴发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居民用乙胺嘧啶50mg加伯氨喹22.5mg预防服药,孕妇改用氯喹或哌喹0.3g,均每10日1次。
(2) 灭蚊 在高疟区和出现疟疾暴发流行趋势地区,用二二三 (2g/m2)滞留喷洒住屋和牲畜棚;在普遍使用蚊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