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一期梅毒硬下疳的溃疡渗出物中,二期梅毒肛周及外阴部的扁平湿疣表面分泌物中都有大量的梅毒螺旋体,以玻片压片后,滴加生理盐水,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看到呈螺旋状、活动的螺旋体。
2、 梅毒血清试验 分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及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两类,前者目前常用的有: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血清不加热的反应素玻片试验(usr)及快速血桨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它们可作定量(滴度)分析。本试验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可出现假阳性,一般作为筛选和定量试验。根据病程及治疗前后滴度的变化,可有助于判断疗效、复发及再感染。后者主要有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还有梅毒螺旋体荧光抗体双染色试验(fta-abs-ds),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迹技术,多聚酶链式反应(pcr),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一旦阳性,则不管治疗与否或疾病是否活动,通常终身保持阳性(只有在治愈的一期梅毒患者中,约15%~25%在2~3年后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可以转为阴性。),所以主要作为确诊试验,不能用于观察疗效、复发和再感染。
近期国内开展了检测梅毒患者体内igm型抗体的研究,包括19s-igm-fta-abs、igm-cap-elisa、19s-igm-tpha等。由于igm型抗体与igg型抗体比较,具有出现早、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可达100%)、不能通过胎盘(分子量大)、可随体内梅毒螺旋体消失而消失,所以可用于确诊胎传梅毒、一期梅毒,以及对梅毒的治愈、复发、和再感染的判断比igg型血清反应有更可靠的实用价值。
3、 脑脊液检查 对神经梅毒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均有帮助。检查项目包括细胞计数、总蛋白测定、vdrl试验,胶体金试验等。
三、治疗
(一)治疗原则
明确诊断后,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而且治疗要规则、足量,治疗后要定期追踪观察,力争达到临床和血清学都治愈的目的。对传染源及其性伴侣,应动员接受检查或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交。治疗开始时要避免赫斯麦反应,赫斯麦反应又叫梅毒疗后增剧反应,是梅毒患者在首次使用驱梅药物时发生的急性不良反应,在早期梅毒中较多见,晚期梅毒(神经梅毒和心血管梅毒)发生率较的较低,但危险性较大,赫斯麦反应发生于首次用药后,4小时内发作,8小时达到高峰,24小时内结束,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寒战、头痛、肌痛、全身不适,梅毒性损害可暂时加重,特别是内脏神经系统梅毒症状可显著恶化。世界卫生组织主张对神经梅毒或心血管梅毒治疗前给予一个短程(3天)强的松治疗,其剂量为5mg,每日4次,并逐渐减量可避免赫斯麦反应。
(二)治疗方案 1989年卫生部防疫司提出的梅毒治疗方案,其要点如下:
1、 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病期在2年以内的潜伏梅毒)
(1) 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日,肌注,连续10天,总量800万u
(2) 苄星青霉素g(长效西林):240万u/次,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2次。
青霉素过敏者选用以下代用药品:
(1) 四环素:500mg,4次/日,口服,连服15天,总量30g(孕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