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质量监管工作不断加强,名牌战略取得较大进展。今年上半年,全市主要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达到87.4%。全市已培育吉林省名牌产品17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吉林省著名商标20件。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培育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6个、绿色产品49个、有机产品29个。省级名牌企业达到10家,有200多户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质量工作的整体推进,促进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提升和产业竞争力的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质量工作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较低。全市产品质量合格率还没有达到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规定的“到2010年全国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的要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我市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企业和产品只有10户、27种,分别占全市企业户数和产品总数的3.8%和13.5%。而且大多数产品档次较低、竞争力不强,有200种产品还处在质量调整范畴内。二是产品附加值偏低。原料产品和中间产品居多,终端产品较少。我们每年生产的600万吨左右优质玉米、水稻和杂粮杂豆,大部分都被当作原料卖掉了。即便是以粮食为原料加工出的溶剂、麦芽糊精、大豆蛋白等产品,也都属于外埠企业深加工的原料,附加值也非常低。三是名牌产品数量较少。目前,全省共有中国名牌产品27个,而我市还没有实现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全省共有吉林省名牌产品311个,我市只有17个,仅占全省总数的5.4%,所占比例与我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极不协调。四是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食品生产合格率比较低,种植业农药残留和养殖业疫情疫病等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五是制假售假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企业不讲诚信,不按标准组织生产,坑害消费者现象还时有发生。虽然同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的质量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辩证地看,这也说明我市的质量工作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拓展和很大潜力可以挖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奋力追赶,就一定能够做好质量文章,把我市变成质量强市、品牌强市和名牌大市。
二、努力提高全市质量工作总体水平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基石,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质量也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一个优质名牌产品会提高一个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一方经济发展。质量还是政府关注民生状况的“晴雨表”,一个关注民生的政府,必然严格监管产品质量,确保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质量工作,在实施名牌战略上求突破,在搞好标准化建设上求创新,在服务民生上求实效,推动全市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第一,要坚持以质取胜,扎实开展质量兴市活动。质量就是市场,质量就是效益。现在,省里正在开展质量振兴活动,我们要按照质量振兴的要求,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组织开展好质量兴市活动。要发挥市区内产业基础较好、技术设备先进、品牌相对集中的优势,推动中心城市形成优势品牌集中、带动作用明显的名牌区域;发挥前郭、扶余、乾安三个工业基础好、产业集中度高、同类企业多的优势,加快提升主导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实现同类企业的竞相发展和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发挥前郭、扶余、长岭三个农牧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