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8051万元,增长46.73 %;环境保护支出313万元,增长44.91%。三是公共财政实现“四个全覆盖”。积极筹措资金,切实安排政府“10件实事”资金,全县基本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同时,规范公务员津补贴;筹集安排资金270万元,支持1.1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和实行廉租房补贴;安排资金支持开展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
(三)强农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坚持把推动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着力解决了一批农业最关键、农村最薄弱、农民最急需的问题。全县财政支农支出完成5464万元,增长22.4%,支农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12.45%。重点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烤烟生产、畜牧业发展、退耕还林、村容村貌整治;继续落实支农补贴政策,兑付47403户农户的种粮补贴资金支出141万元、48022户农户的农资综合补助资金支出886万元,退耕还林补贴资金支出648万元,兑付率达100%。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争取省、市奖补资金48.25万元,县级财政投入76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奖优免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繁母猪保险和补贴等得到较好落实。切实安排林改经费62万元,推进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康发展;积极争取上级扶贫资金302万元,重点开展了整村推进、易地搬迁、革命老区28个扶贫项目实施,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支出130万元。
(四)依法理财治税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把解放思想大讨论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动力,着力推进财税改革,坚持依法理财治税,提升财税管理水平和工作绩效。一是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和农村综合等方面的管理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范围覆盖全县预算单位190个,开设县级单位零余额账户109个,将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管理,财政直接支付资金25138万元、授权支付资金8453万元,分别占地方财政支出的57.29%、19.26%,实现了统一运筹财力、统一调度资金、预算约束监管、安全高效规范。启用部门预算指标管理新软件,实现与市级预算编制接轨。二是财政监管力度加大。加大财政收支预测、预算执行分析、资金筹措调度管理,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和优化经常性支出;加强政府性债务清理统计核查工作,积极防范和规避财政风险;认真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专项调研、省市评估验收,为教育工作考核奠定坚实基础;认真清查预算单位“小金库”和银行账户开设,签订“小金库”承诺书,规范账户管理和财务行为;制定非税收入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运用新软件对全县财政票据实行微机管理,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政府采购规范运行;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基金、教育“三免一补”、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等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检查,规范财政资金支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积极开展农村合作基金会中央专项借款清收还款工作;规范会计基础、从业资格管理。三是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国税、地税部门积极加强税收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管理,加强税收组织收入工作领导和考核,通过对重点税源、税收发票、税收稽查、欠税清理、纳税评估、优化服务等不断完善税收征管措施,征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国税部门认真开展重点行业、重点纳税户的重点评估和专项评估,20*年查补增值税税款15万元,冲减留抵增值税8万元,调增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