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近年来,全市各地探索出了一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了一批示范典型,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本地乃至全国产生了影响。但是,我市农业循环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偏低,农村环境问题突出,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严重,农村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农业理论为指导,以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抓手,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促进我市农业资源最佳配置、废弃物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农业资源使用和废弃物产生减量化,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益。
2.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各地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范引导,逐步推广和全面发展。
3.政策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主体为主,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相结合方式推进。
4.科技先导。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根据农业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定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力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以最低的环境代价谋求最好的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总体目标
力争到“十一五”末,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大幅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建成一批符合农业循环经济要求的农林牧渔及其加工产业、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和企业集群,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生产指标。到“十一五”末,粮食面积稳定,单产提高,总产超500万吨,年均增长3%;农作物秸秆总量达600万吨;油料、棉花、蔬菜生产水平稳步提高;肉蛋奶总产达到80万吨,年均增长5.9%;水产品总产达到12万吨,年均增长4.8%。
2.农村经济指标。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年均递增4%;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
3.减量化指标。到“十一五”末,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5,化学氮肥施肥强度降低5%,化学农药施用强度降低10%。
4.资源化指标。到“十一五”末,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55%,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达到96%以上,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率达到70%以上。
5.可持续发展指标。到“十一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17.4%,沼气池建设用户比例达到10%、太阳能建设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