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量少。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省(区、市)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人均耕地只有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的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规定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为1.9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人均森林蓄积量为9.098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蓄积量的八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去年约50%的铁矿石和氧化铝、60%的铜资源、34%的原油依赖进口。今年1—8月,石油净进口量高达7600万吨,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0%。与此同时,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要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本世纪头20年,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汽车和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家庭。与此相适应,资源消费会进一步增长。以能源为例,初步测算,在考虑大力节约能源、优化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也要达到30亿吨标准煤。仅从满足国内煤炭需求来看,就面临精查储量不足、生产能力不足、运输能力不足和环境容量不足四大压力。尽管我们可以利用国外资源来弥补国内资源的短缺,但还必须看到,大量进口海外资源,也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风险。全球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进口需求不是可以无限得到满足的,大量进口存在市场和价格风险、运输能力的制约和进口安全保障等问题。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消费的增加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紧张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比如,预计到2015年我国木材供需缺口达1.4~1.5亿立方米,如果木材综合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就可弥补供需缺口的30%。到2020年我国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节电1365亿千瓦时,节水9100万立方米。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一是水环境每况愈下。去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60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1334万吨,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生态用水匮乏。二是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去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大大超过环境容量。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三是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去年全国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