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我省税收收入的内部结构也不合理,农业类税收比重高,三产税收比重低。2003年全省农业四税达78.4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11.0%,西部地区有的地方农业四税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高达25%以上。我省二、三产业的税收收入比重明显偏低,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收入增长缓慢。三是人均占有水平低。从2002年财政收支总量上看,我省排在全国4、3位,但人均收支水平只列全国第9位和22位。人口总数多,财政供养人口也多,2002年财政供养285.7万人,居全国第2位。财政供养人口不仅数量大,而且增长快,2002年与1997年相比,财政供养人口增长18.2%,大大高于同期总人口3.4%的增幅,也明显快于江苏、浙江等省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各级的大部分财力不得不用在保“吃饭”上,有的地方甚至连保“吃饭”都很困难,用于发展方面的财政投入就更少了。四是地方财政包袱重。截止2002年底,全省各级政府直接债务余额累计达563亿元。其中,清偿农村合作基金会、城市信用社、供销社股金会,向中央借款余额125.1亿元;国债转贷资金余额97.8亿元。据测算,近几年我省每年需还款约30亿元。沉重的债务负担,加大了财政运行的压力和风险。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同志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下决心按照省委的部署把经济搞上去,建设经济大省、财政富省。
二、善于运用财税杠杆,更好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和优劣,不仅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档次,也直接决定着财政收入的好坏。前段时间,省财税、统计等部门从财政收入对比入手,将山东与江浙粤作了全面的定性、定量分析,搞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报告。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我省财政与江、浙、粤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我省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抓财政增收必须从抓结构调整入手,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
(一)结构调整要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经济发展的“尺子”,是结构调整成果的“试金石”。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产业层次,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税收。目前,不少地方对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研究得还不够深入、不够明确,上了不少耗能高、污染重、产业链条短、技术水平和附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