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箱,实行受理登记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保证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举报、投诉得到及时、正确处理。一方面要畅通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发布渠道。加强食品安全基本数据的调查研究,逐步建立完整准确的食品安全基本信息数据库,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认真落实《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发布暂行管理办法》,建立和规范信息发布、交流程序,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地发布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实现信息动态分析机制。另一方面要畅通食品市场“准入”渠道。逐步推广食品准入制度,探索开展食品市场信用体系工作,建立健全食品生产、批发、销售、使用单位档案,推行信用信息评价、曝光、奖惩机制,营造诚信的良好市场环境,畅通企业“入市”的渠道。
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上求实效。重视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在《*日报》上开设“食品安全信息专栏”,抓住元旦、春节等有利时机,利用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进社区(乡村)活动、文化下乡等多种途径,及时把食品安全知识、监管动态和法律法规传递到社区、乡村,扩大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把放心工程建成群众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
(二)在全面提高药品监管新水平上有突破
我们要在三年多药品监管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总结,认真思考,着力创新,谋求监管水平有新的提高。
一是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净化药械市场秩序。一抓对制售假劣药械和无证经营药品的严厉打击,在全市范围开展一系列药品专项整治工作,集中力量查处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的大案要案和假冒名优新药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充分利用“96311”专线举报电话等资源,坚持有诉必受、有假必打,做好群众举报等有因案件的稽查工作。二抓违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的清理。联合工商、广电等部门开展专项治理,解决群众呼声强烈的热点问题。三抓农村药品市场整治。重点组织开展对基层药品经营企业、农村卫生医疗机构的药品购销渠道、储存条件和药品质量的检查,保障农民用药安全。在工作中,做到把稽查与监管有机结合,以监管促稽查,以稽查强监管,整合资源,广辟案源,严厉查处在日常监管中发现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在机制上,进一步完善联合打假协作机制,加强与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在能力建设上,利用稽查例会、案卷挑刺、案情分析等形式,加强岗位练兵力度,使人员素质、办案技能得以提高,做到拉得出、办得了、打得响。
二是进一步加大日常监管力度,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全面强化医疗机构药械的监督管理。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沟通,在药械采购渠道、台帐、养护等主要环节监管上下功夫,督促医疗机构加强自律。继续探索高风险医疗器械的监管管理办法,健全高风险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跟踪、反馈机制。全面加快农村医疗机构合格药房建设步伐,扎实推进预防性生物制品、学校医务室规范化建设,保证全市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建设合格率达到100%,预防接种机构预防性生物制品规范化建设合格率达到100%、学校医务室药品使用质量合格率100%。继续深入推进gsp认证工作,不断提高企业药品管理质量。督促未认证企业加快改造,按时完成认证工作,确保药品经营企业通过gsp认证100%;对已通过gsp认证的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日常监管的力度,防止出现回潮返潮现象,切实巩固认证成果。以日常记分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对药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管。做到检查计划事先告知,检查重点针对实际,并将检查结果在网上公布,实施药品流通企业不良行为警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