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等制度,按行政区域划分7个责任区,分片责任到人,初步形成了商场、超市按qs标志进货、消费者认准qs标志购买的良好氛围;上半年主要以粮、油、调味品、白酒等量大面广的食品为检查重点,以中小企业、非法加工点、小作坊为重点对象,查处无证案件29起,违法标识标注9起;全市食品生产企业获得15类食品共300张生产许可证,尚有20家企业已通过现场审查。工商部门进一步规范市场监管工作,建立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食品的市场巡查和对群众举报投诉的管理,严把食品经营企业经营资格,查出经营资格存在问题的企业、个体户、商场、超市和集贸市场共465个。卫生部门全面推行大型餐饮业和县以上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对宾馆、饭店、街头餐饮店、大排挡等加大了监管力度,目前已通过量化分级管理的单位128家,占应达标数量的85.9%。
二是加大了抽检的力度。我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农药残留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检测体系,在滁城和明光设有10个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站点。今年1-6月份抽样检测蔬菜样品4786组,其中生产基地2234组,农贸市场2552组,平均合格率82%。质监部门加大了对检验机构的投入,对食品类产品的检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1-6月对大米、小麦粉和食用油共抽样99组,合格率为92.3%。全市工商部门组织了12次抽查活动,抽检奶制品、肉制品、酒类、饮料、调味品、果蔬等食品及农副产品16个品种206组,合格率为66%。卫生系统抽样检测151份,合格率96.3%。
三是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虽然我市在食品安全方面比较平稳,今年以来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但为了进一步净化食品市场环境、消除事故隐患,市、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认真落实省、市领导的指示精神,及时转发、下发文件,各部门也结合自身职责制定方案、迅速行动,市政府、市人大的领导多次亲自参加。先后开展了农资、豆制品、奶制品、儿童食品、桶装饮用水、餐饮卫生以及食品包装等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全市各级农业部门与质监、工商等部门组织对农资市场进行检查,出动综合执法人员1274人次,检查109个农资市场、1615个经销点、41个农资企业,检查了近1000个农资产品、抽检373个产品,捣毁4个制售假农资窝点,办理农资案件93件,罚没金额30.85万元。工商部门在5-6月开展食品安全执法月活动中,出动执法人员2200余人次查获各类假冒伪劣、过期变质及“三无”食品16000公斤,饮料11770瓶(袋),方便面80箱,儿童小食品350袋。1-6月共取缔无照经营210户,立案163起,查处食品商标违法侵权34起,没收、销毁侵权商标3.2万套。质监、卫生部门结合国家对十类食品的生产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对桶装饮用水企业的专项整治,在充分动员、热情服务、严格执法的前提下,自今年7月1日起,对未申报和通过“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现场检查的企业一律不允许生产。
今年3月份“苏丹红”食品曝光以后,市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反应迅速,第一时间就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大检查,共查获涉嫌含红食品278瓶(袋)。并通过正确的舆论宣传及时消除群众可能产生的恐慌。
在注重食品重点环节和重点品种监管的同时,还强化了重点时段的监管。春节、五一、及夏季来临之际,市、县都组织职能部门早做准备,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