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等等,特别是民生建设,如建立特重大病医疗救助、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等,都是依靠偿贷基金获得的资金。偿贷基金使发展有了投资保障、融资有了信用保障、还贷有了资金保障。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要以“工商为本”。农业发展是有限的,工商业发展是无止境的。过去几千年,朝廷和政府大都把发展的重心放到农业上。其实际效果都是把中国农民更死地捆在土地上,恶化对土地的依附,使中国离工商化越偏越远。我讲给大家一些数据,以说明以上观点。在宋朝时期,工商业已非常发达,科技领先世界,金融创新方面为世界发明了纸币。公元1200年左右,晚宋城镇化率达到22%。但是元朝重农,特别是明朝的“以农为本”,使中国的工商业不进反退,到1893年城市化水平降到7.7%,1949年为10.6%。
农业收入从总体上讲不可能有可观的增长前景,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只能是呈现微长、不变或不跌的趋势。道理其实很简单,一个人每天只能消耗有限的热量(3000卡路里),需要的食物总量是有限的。换句话讲,农业技术改进,产量增加并不能改变人们对食物的总体需求量,或许品种多了,质量好了,但并不能增加人体生理上每天所需的热量。相比之下,工业技术更新则不同,新的技术往往创造新的需求。因此,汽车、飞机、电脑等技术发明创造带来的是全新的需求和价值创造,而农业技术发展不容易带来全新的食物需求,只不过是在人体总的热量需求中重新搭配组合。农业不会出现工业效应。你买了一部家庭用车,还可以再买一辆跑车、一辆越野车;你看了10部电影,还可以再看100部。对工业产品的需求,没有上限,因此工商业发展没有止境。
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需要发展收益高的农业,如何科学的发展收益高的农业,要靠精确计算。
一要精算投入产出比。以枸杞、供港蔬菜、草场甜瓜、硒砂瓜、日光温室、枣树6个产业的投入产出为例比较,投资回收期都按10年计算,计量都按亩计算。粗略统计,枸杞每年每亩投资140元,每年每亩收入1万元,投入产出比1∶70;供港蔬菜每年每亩投入500元,每年每亩收入1.5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30;草场甜瓜每年每亩投入1500元,每年每亩收入1.8万元,投入产出比1∶12;硒砂瓜每年每亩投入100元,每年每亩收入800元,投入产出比1∶8;日光温室大棚每亩基础设施投资1.5万元(每棚占地2亩,每棚投入3万元),每年投入1500元,棚均收入1.5万元,亩均7500元,投入产出比1∶5;枣树(永大线)每亩固定资产投入5000元,每年每亩投入500元,每年每亩收入1000元,投入产出比1∶2。
二要精确计算亩均产值。甜瓜1.8万元,供港蔬菜1.5万元,枸杞1万元,大棚7500元,枣树1000元,硒砂瓜800元。
以上这些投入产出比的精确计算应成为各级政府资源配置的导向。
来源:https://www.98523.com/fanwen/lingdaojianghua/shiweilingdaojianghu/201206/169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