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深刻领会虚与实的科学内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务虚上,即在找出符合实际的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路径上补上一堂大课。站在这个高度上看,大讨论活动非常及时,非常必要。科学的发展路径,正确的理财理念,绩效的财政体制是民生建设的根基。这次在全市开展以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民生改善和干部作风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是谋划好全局的前提,也拉开了建设和谐富裕新的历史序幕。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改善民生。
一、发展中的民生困局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我们往往能看到这样的“怪事”:经济发展了,民众的幸福感却没有相应提高;相反,有时还出现经济越发展,民众报怨越多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导致的。按照市场运行逻辑,经济发展会使得社会财富再分配,从而导致不同的利益主体重新分化和组合。市场经济发展得越充分,不同的利益主体重新组合和分化的现象就越普遍。市场经济讲效益讲竞争,遵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法则。由于制度障碍,如垄断、农民定居难等;也由于产业差别,如工业产值的乘数效应和农业产值的加数效应;还由于人力资本差别,如城市教育水平高,农村教育水平低等原因,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困难群体如果得不到政府的帮助,生活就会陷入困境。
二、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体现在政府的职能上,就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某些领域政府必须有所为,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相反,在某些领域政府应收手放权,有所不为,放手、鼓励社会自身发展。
在生产即工农商领域,要引入竞争机制,主体是自然人和企业法人,要靠社会自身发展。政府不能在竞争领域投资生产,不能在市场中与民争利。政府要与企业分开。在市场竞争中,政府要扮演的角色是守夜人。在医疗、社会保障、住房、交通、教育和城镇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政府应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当前,重视发展经济不成问题。但是,对经济发展与民生关系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民生建设还有待加强。要认识到执政就是要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提高民众的幸福感。发展经济是路径,民众幸福是最终目的。
三、资源应该向收益高的行业配置
民生建设与资源配置息息相关。资源应该向收益高的行业配置,这是一个经济学常识,这也是造成发达与落后的主要原因。
建立以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使用效率为基本取向的政府预算制度。这种预算制度源于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被美国经济学家称之为“绩效预算”。这种制度能够有效地解决财政资金的浪费、滥用和低效现象。财政收入既要保障行政运行,更要在主导发展上发挥杠杆作用,在改善民生上发挥主体作用。一句话,财政收入不能吃光花光,而要应对发展竞争和挑战,用来生产民众不断增长所需要的公共产品,用来化解政府财政赤字和危机。
市政府建立的偿贷基金制度,其理论和本质就是绩效预算。建立偿贷基金制度的理论实践根据是:保障行政运行的资金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把每年新增的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用来建立偿贷基金,累进累加,15年积累下来,就是98亿元的可用财力。用未来98亿元的可用财力作抵押贷款,可实现提前投入、低成本建设、超前发展。偿贷基金制度与发达国家的绩效预算在模式上是同质化的,一样的。这几年建成的重大项目,如过10亿元投资的腾格里湖、沙漠大棚和枣瓜间作项目,还有机场、学校、城乡道路、五馆一中心、
来源:https://www.98523.com/fanwen/lingdaojianghua/shiweilingdaojianghu/201206/169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