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弱势群体,处在困境之中,渴望得到关爱。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救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做好雪中送炭的工作,决不能使他们处在无助的窘境。要建立起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机制,及时给予扶助,切实做到不错不漏,应保尽保,不使一家一户生活过不去。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应提高低保标准,改善特困人员的生活。优抚工作既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很多优抚对象是共和国的功臣,需要给予特殊关照。对退伍士兵、伤残军人、烈士遗属、军队离退休人员等优抚对象,要在政策范围内尽可能给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关心、关爱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社会的善举义行,是为政者的人品官德。要按照“平等、参与、共享”的原则,认真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生活保障、维护权益等重点工作。到年底,每一个社区都要建立起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所有农村贫困残疾人都要住进新房。实现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有劳动能和需求的残疾人实现全部就业,确保让残疾人走出来、干起来、笑起来。做好社会救助工作重点在社区,基础在街道、乡镇。要继续实行“一口上下”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规范化、集约化、便民化。要因地制宜,重心下移,抓紧建立和完善街道、乡镇救助管理服务网络和工作平台。要建设稳定的工作队伍,提供便捷的办公条件,提高信息化程度。到年,全市每个街道、乡镇都要有经常性捐赠站,使救助网络覆盖各个社区。
(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看病难”、“看病贵”是广大群众急盼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点内容。医疗卫生资源丰富。在城市卫生资源整合期,要通过政府调控,使存量资源、新增项目适度向社区卫生服务配置。目前,中心城区社区卫生网络覆盖率已达到100%,居民小病可以不出社区就近就医。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巩固提高中心城区社区卫生网络,加快向周边区县城镇社区、农村社区辐射,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布局。要以社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服务对象,转变服务模式,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双重网底职能,提供预防、康复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疗机构协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机制。到年,使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六)加强社区养老服务。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142万,已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5.2%,高于全国约4个百分点。到年,预计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69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六分之一,这表明我市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高峰期,并将持续当长一个时期。“未富先老”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沉重的社会性问题。从市情民看,一方面,我市养老的家底很薄,养老服务机构仅有285所,拥有床位17602张,占全市老年人口的千分之十二,而目前国际平均水平已达到5-7%,缩小这种差距,单靠政府财很难一肩挑或一步到位;另一方面,我市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许多“三口之家”很难全面担负起双重养老的义务。这使我们必须在两难之中积极推进符合国情、符合市情的养老事业发展。“老有所养”是中华民族的崇高社会理想和传统美德。作为人民的政府,我们只能也必须做得更好,千方百计确保老人的晚年幸福。在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养老福利设施,逐步加大投入度,扩建和兴办一批国有养老服务机构。要大培育养老产业,鼓励、支持社会量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加快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托老服务、护理服务、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老年服务业,积极探索老年人进公寓、原有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