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了感情,凝聚了人心。宗教干部列席宗教团体每月的例会,听取各宗教活动场所汇报,针对各自情况,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既坚持了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又加强了党和政府对宗教界的领导。
(三)帮助宗教团体健全内部治理,严格教职人员年度考核制度。
近年来,我们指导各级宗教活动场所在原有各项内部治理制度的基础上,推行陕县宗教活动场所的“3517”制度,即治理、财务、会议、学习、安全保卫、花名册等登记上墙。同时按照省、市局的要求,以教职人员的政治表现、履行职责、存在问题为重点,实施年度考核。2003年共评选出模范活动场所4个,优秀教职人员5名,对有问题的2名教职人员进行戒勉谈话。从而提高宗教团体的自身治理水平。
(四)以“爱国、守法、致富、奉献”为载体,引导信教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信教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力量,他们多数在农村,属于贫困群体,具有尽快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我们在1997年就率先在全市宗教界开展了“爱国、守法、致富、奉献”活动,把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意志和精力吸引到发展经济上来。近年来,又提出了信教群众“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年年增收入”的目标,通过实用科技培训,创办科技图书室,科技墙板报等形式,引导信教群众发展经济,扎扎实实提高生活水平。一是引导宗教界开展神学思想研究,发扬教规教义中的积极因素。把公民道德规范与宗教伦理道德,把安于现状与不断创造,把信仰自由与遵纪守法等内容溶入传道中,不断提高信教群众信仰的纯洁性,增强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勤劳致富的自觉性。二是因人、因地制宜,寻找致富项目。全市基督教信教群众近2万户,在宗教工作部门和爱国宗教团体的热情服务和积极督导下,根据各自实际,基本上达到了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形成了果、烟、菌、牧、枣、药、加工、医疗、运输、经商等多业并举的良好格局,信教群众融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渠道。2003年,全市基督教徒收入1022万元,户均增收100元;道教活动场所积极上山进沟,栽植经济林9000余株。三是搞好实用科技培训,做好致富跟踪服务。各宗教活动场所建立科技图书室1个,定期举办科技培训班,每周出科技墙板报1期,现有图书及报刊万余册(份)。不定期召开小型勤劳致富座谈会、交流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了信教群众学习科技的积极性。近年来,共举办各类实用科技培训班200期,受训群众5000人次。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市信教群众50的农户摆脱了贫困,10的农户迈入了小康。
四、开展宣传教育,构筑坚固防线,抵御境外宗教渗透
近年来,我们始终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防范和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建立和完善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机制。今年年初,根据省、三门峡市局部署,我们先后召开两次专题会议,向各宗教爱国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传达了省、市局《关于开展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的教育活动和宗教活动场所年度检查工作的
通知》精神,宣讲了教育提纲,并印发到各乡(镇)、各宗教活动场所。乡(镇)指导各堂、点认真学习,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自查自纠,完善各项制度,积极落实整改。专题会后,各宗教活动场所针对近年来存在的内部治理滞后,跨区域活动以及基督教私设聚会点和自封传道人牵线、接受境外书刊等问题,认真学习宣传教育提纲,划分境外宗教渗透的界线,制定了反渗透四条制度。一是不准一切外来人员进入教堂传经布道,二是教育信教群众不收听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