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机制,城乡环境不断改善。
——“三农”工作不断加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20元,同比分别增长18.9%和12.9%。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夏粮生产获得丰收,小麦亩产293.8公斤,同比增10%,是1998年以来产量最高的年份。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引进粮棉油作物新品种192只,示范面积达到500亩,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7万亩,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定总量超过了150只。农村稳定局面得到巩固。完善了农村二次分配和土地承包政策,开展了人均耕地不足0.1亩村民小组撤队转户工作,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健全了维护稳定的组织网络。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整治试点,深入开展农村违章建筑集中整治,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工作加快推进,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5家,土地股份合作社1家;农村十项实事工程进展顺利,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等工作基本完成,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取得了实效。
——社会事业投入加大,实事工程扎实推进。今年以来,我们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各项实事工程进展顺利。城乡统筹举措有效落实。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4709个,其中面向本地劳动力的就业岗位8318个;有2273名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为51%;帮助534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和3874名被征地劳动力实现就业。社保扩面扎实推进,全市新增城镇社会保险人数为2.3万人,累计达22万人;新增参保农民2.5万人,累计达16.1万人;有9.7万名老年农(居)民享受到社会养老补贴,覆盖率为96.3%。教育现代化向纵深推进,出台了《关于推进我市农村小学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市高考在苏州市取得“五个第一”的好成绩。科技、文化广电、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建设再创佳绩。获得“江苏人居环境奖”考核第一名。精心组织实施绿色人居、生态农业、生态园区等“八大工程”109项子工程,累计建成绿色社区25个、绿色学校85所、省级生态村11个、环保友好企业10个;有31家企业通过了苏州市清洁生产审核,有72家企业和扬子江化学工业园通过了iso14000认证。大力开展环保专项整治,有23家限期治理企业申请关停或搬迁,73家水污染企业一级排放达标治理基本完成,市区燃煤锅炉整治有序展开,各镇农贸市场、垃圾填埋场废水和生猪屠宰点建设正抓紧进行,水污染治理取得了突破。社会安定局面得到巩固。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全面推进防控体系建设,打击破案成效显著,荣获了“全国社会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管理方式日趋规范。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求,全面加快了各项改革。一是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完成了8家改制企业公有股权退出工作,并着手开展公有资本营运机构的组建和公有资产重组工作;加快了高新张铜上市发行和宏宝五金、国贸股份以及澳洋科技的上报审核工作。二是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进一步精简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编制,加快了38家专业服务类事业单位转企步伐,对19家公益类事业单位实行了法人代表任期责任制改革,启动了市直医疗机构改革,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对8家卫生院实行了改制。三是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率先在全省进行了政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