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标准一般只有3-5年一遇,抵御灾害能力远不能满足需要。1991年大水,全市直接经济损达 19亿元 ;1996年水灾,损失7亿元,1998年大水,损失达2亿元;今年又损失了10多亿元。这都说明加快治淮势在必行。全市上下要把水利设施建设放在关系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的位置,下决心加大投入,把淮河水患治理好。要抢抓国家水利建设投资转向淮河流域的重要机遇,着力实施以淮干整治、泥河综合治理为重点的骨干水利项目,建设一批牵动农业命脉的大型水利工程,认真做好架河、焦岗湖、西淝河等内河流域的治理工作,加快水毁工程的修复,从根本上提高我市的防洪抗灾能力。在加强水利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公路、电网、供水、通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万里绿色长廊”、淮河防护林等工程,大力发展新型生态农业。
第三,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既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水灾之中已经暴露出我市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由于以粮食作物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一遭受洪水侵袭,受灾就比较严重。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抗灾自救和农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调整步伐,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力争在今后五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达到5:5,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牵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宽松环境,扶持和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支持10户市级龙头企业扩张升级,推动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
第四,壮大县区经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在县区体现出来。县区强则全市强,县区富则农民富,加快县区经济发展,对城市、对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城市人口多,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比全省水平高出20多个百分点,而且点多线长、城乡交错,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县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改变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思维方式,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城市的理念抓农村,做强工业经济,培育特色经济,主攻民营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壮大园区经济,提升劳务经济,形成特色鲜明、各展所长的发展格局。当前,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加快县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结合灾后重建,重点加快“三化”进程。大力推进工业化。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实施工业强县、工业强区战略,做大做强支柱企业,到2010年,各县区都要培育一批年产值10亿、5亿和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切实加快城镇化。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标
第五,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关系,加大农村生产性水电费源头治理和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力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形式,按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