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强化项目生成和推介机制,健全监
督机制,建立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建设良好的信用机制,不断形成项目工作的持久动力。(三)培育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要立足本地实际,创新思路,明确定位,逐步形成“两带一圈”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两带一圈”即:市区和永安、沙县经济繁荣带,要做大做强市区经济,加快永安、沙县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发挥对全市经济的支撑、示范和带动作用;尤溪、大田产业连接带,要主动接受省会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辐射,加快资源转化、产业升级和外引内联步伐,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转移和经济的延伸,逐步成为连接山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纽带;将乐、泰宁、建宁、宁化、清流、明溪特色经济圈,要立足于丰富的农业、生物种群、水力、矿产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各异的县域经济,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创特色、打品牌、增总量,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方向。要千方百计立足县情,培育特色,壮大规模,发展产业。一是延伸特色经济产业链。充分发挥各地在农业、水力、矿产、森林、旅游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立足资源的开发转化和综合利用,以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为载体,大力发展科技型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力、带动力,带动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不断提升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产品的档次。二是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加强区域分工与协作,加快种植、养殖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巩固并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打响三明烟叶品牌,形成烟叶基地、加工、技术指导、市场五位一体的发展机制,实现上规模、上档次。加快肉牛、肉羊、笋竹、建莲、红豆杉等产业的发展,努力培育农产品的精品和品牌。进一步搞好市场开拓,加强技术攻关,积极稳妥地推进冷水性鱼产业的发展。立足区域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打响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绿色特色农产品名牌。三是积极拓展品牌经济。集中力量培育、扶持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名牌商标、名牌产品,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加速建立健全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本资料权属,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ww.gwku.net,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名牌产品,促进品牌创新。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原产地保护和标准体系建设,走品牌农业的发展路子,不断增加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全力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名牌产品,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著名商标的生产企业实行奖励。积极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集合社会的力量,构建名优地产品的推广营销平台,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加快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化,打造市区周边旅游圈、大金湖和客家祖地三大品牌,着力提高三明、永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提升景区品位,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第三产业配套功能建设。创新旅游产品,加大推销力度,开拓沿海发达地区、上海、广东、江西和海外客源市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壮大。四)繁荣中心城镇,协调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按照“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优环境”的要求,加快中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