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推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全市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26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努力克服生产要素瓶颈制约,尽力缓解要素供给紧张矛盾。
以"招商引资年、项目推进年"为载体,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把借力发展战略不断引向深入。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层层强化责任制,全社会招商氛围浓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全年协议引资额18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2.5亿元。尤其是引进大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市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2个,已开工建设12个,元立、光宇、嘉禾、凯圣等大项目进展顺利。全面推进山海协作工程,探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成功举办全省山海协作工程系列活动,山海协作取得了新进展。召开市委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工作。出台了《关于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展了以"结好、推介、攀亲、支乡"为主题的接轨上海活动,在上海、杭州举办了生态衢州推介会,与上海闵行区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与
中科院联合举办了首届衢州工业科企合作洽谈会。还组织到江苏徐州、南通、苏州三市学习考察,扩大了与长三角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三是致力于培育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把培育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作为推进城市化的关键,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修编,进一步明确了衢州城市发展方向和定位。旧城改造、西区、衢江新区等中心城市"三大板块"建设稳步推进,一桥三路框架正在形成,市行政中心搬迁前期工作顺利开展。龙游、常山、江山、开化等地城镇化加速推进,经济强镇建设全面启动。坚持开放式推进城市化,积极开展城市招商,加快了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现代物流、商贸、旅游、通信、房地产等产业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杭金衢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衢州段工程准备就绪,白水坑水库、衢州污水处理厂、龙游220kv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四是致力于开发人力资源和生态资源,营造发展新优势。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来抓。从衢州实际出发,提出换个思路奔小康,调整劳动力结构比调整农业结构更重要,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紧扣农民需求,先后组织实施了"放鸟出笼工程"与"万名农民素质工程",通过订单培训、政府买单、企业参与、服务配套、完善基地,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本领,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年培训农民11.7万人,新增有组织劳务输出5.54万人,累计劳务输出36.53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31%。把培训后的劳动力作为品牌来打造,打响了衢州保姆品牌。中农办来衢调研后,认为这是新时期的农民讲习所,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了这一做法,并在全省推广。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绿色特色农业加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要求,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创建生态市目标。编制了《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生态市规划纲要论证的市。召开了创建生态市动员大会,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市、生态旅游等产业,实施一批生态项目,抓了100个示范点,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结合。
五是致力于加快经济体制和社会领域改革,增添发展新动力。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促使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启动第三轮审批制度改革,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