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督查,及时查处损害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努力营造一流的衢州速度、一流的衢州效率、一流的衢州环境。加强信用建设,打造"信用衢州"。二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积极推进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解决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中的体制性障碍。针对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集体资产分配和就业问题,积极探索改土地为社保、改资产为股份、改失地为就业、改村庄为社区的路子。三是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孤寡老人集中供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五项改革,力求到2008年初步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四是深化行政
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全面贯彻《行政许可法》,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审批项目减项、放权、授权三管齐下,建立民间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建立规范的国资营运监管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 增值。集中力量攻坚,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积极实施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扩大政府采购范围,由花钱养人向花钱买服务转变。通过改革,切实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五)在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文化力上有新成果。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大力宣传弘扬"坚忍不拔,开放兼容,求真务实,自强争先"的衢州精神,把它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之融入每个衢州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怀、行为规范之中。抓好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等 示范点建设,广泛开展"学习日"活动,扎实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营造全民学习的社会风尚。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机关、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军(警)民共建和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各类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努力实现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目标。加快文化名市建设,努力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组织文化名品生产,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路子,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进一步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加大教育强县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力度。集中力量办好衢州学院。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和示范性职校,为衢州制造业基地建设培养更多的技术蓝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防治非典斗争。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途径。集中办好农技110、工业110以及电子政务等联系市场、联系群众的信息平台,突出抓好信息化技术在工农业生产方面的推广应用。
(六)在推进依法治市、维护社会稳定上有新举措。
坚持依法治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努力保持社会稳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作用,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工作,经常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和反映不同利益群体和各个社会阶层的愿望和利益诉求,认真贯彻民族、宗教、侨务等方面的政策,加强对台工作。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深化政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