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和全国产业结构升级。要扩大“走出去”规模,鼓励大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带动产品、技术和劳务输出。六是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江苏的发展到了应当而且有可能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的阶段,要着眼于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七是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要合理保护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特别要珍惜土地资源,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大力建设“绿色江苏”,大力发展集约型经济、节约型社会。
3月31日,省委召开负责干部大会,源潮书记就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总理讲话精神,讲了“七个进一步”。源潮书记强调,江苏要自觉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保证中央政令在江苏畅通。服从宏观调控,决不能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加快创新来加快发展,通过解放思想来破解难题,找出新条件下加快发展的新办法,努力保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好势头,实现江苏在更高起点上的加快发展,在更高水平上的统筹发展。
温总理讲话精神就传达到这里。现在,我结合贯彻总理讲话精神,就南京如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再讲三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当前形势,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今年以来,宏观经济环境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主要是局部地区、局部行业投资盲目扩张,造成经济生活的弦绷得比较紧。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货币投放量增长20%,带来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供求关系的紧张。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按照“适时适度、松紧得当”的方针,逐步加强宏观调控,开始实施五个方面的调整:一是土地政策调整。清理整顿开发区,压缩用地指标,从严审批建设用地。二是信贷政策调整。适度收紧银根,放缓信贷投放,加强金融风险控制。三是产业政策调整。重点控制房地产、制造业中水泥、钢铁、电解铝三个行业的盲目扩张。四是外贸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五是城市规划建设调整。严格控制大广场、宽马路、高尔夫球场等建设项目。全国“两会”前后,中央陆续向各地派出督查组,检查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情况。
中央立足全局,对宏观经济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控,是完全正确的,是十分必要的。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良好的环境,统筹协调好投资与消费、经济与社会、发展与资源等方面的关系,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从南京情况看,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的是好的、健康的,符合中央的精神,符合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全面把握宏观调控的科学内涵,紧密结合南京实际,把率先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自觉服从宏观调控很好地结合起来,把率先发展与协调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落实中央部署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三个意识”:
第一,牢固树立与时俱进、抢抓机遇的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性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是江苏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我们既有错失机遇的切肤之痛,也有抢抓机遇的成功喜悦。机遇是宝贵的发展资源,是后来居上的重要契机。宏观政策的调控,并不意味着发展机遇的改变;宏观环境的趋紧,并不意味着发展势头的逆转;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并不意味着发展就难有大的作为。宏观调控对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是压力,对优中求快、好中求快是动力;环境趋紧对等待观望、无所作为者是挑战,对迎难而上、开拓创新者是机遇,这是经济工作的辩证法。差距最容易在左顾右盼中拉开,优势最容易在攻坚克难中确立。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变被动为主动,化困难为机遇,充分发挥优势,用足、用活现有政策,站在新起点,争创新优势,攀登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