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是玉米的26倍多,是大豆的15倍多,应该说效益十分可观。**市黄松甸镇去年代料木耳达到3100万袋,销售收入4600万元,灵芝1200万椴,产量800吨,销售收入1750万元,人均仅此项纯收入2090元,占全镇人均纯收入的65%。全镇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已发展到1800户,占全镇总数的67%,可见食用菌已成为黄松甸镇的主导产业。
还有,从全市情况看,发展食用菌是壮大农村特产业的需要。2003年我市食用菌总收入1.76亿元,其中地栽黑木耳收入8200万元,菇类收入9400万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广大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但从生产现状看,大陆货多,高规格、高品位的产品少,而且质量不稳定,究其原因,一是生产分散,规模小,品种杂,菌种和品系不统一、不规范,栽培方式多样,品质参差不齐,质量无法保证。二是单户经营,各自为战,信息不灵,物流不畅,小打小闹,形不成产业优势和规模效应,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食用菌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强化措施,把食用菌生产作为农村一个重要的致富项目,积极推广,把它培育成支柱产业,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
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食用菌生产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当前,我们既要积极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也要统筹兼顾,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生产,进一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食用菌发展总的要求是: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加大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力争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把食用菌建成我市的支柱产业。指导目标是:2008年全市黑木耳生产达到3亿袋,产量900万公斤,人均纯收入310元(按每市斤30元计算,下同);到2008年达到5亿袋,产量1500万公斤,人均纯收入520元;到2008年达到8亿袋,产量2400万公斤,人均纯收入830元。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搞好总体规划。市里已经制定了《2008年-2008年菌类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全市发展食用菌的基本思路,并确定了任务目标。各县(市)区要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制定适合本地情况的发展规划,进一步落实好发展任务。各地在制定和实施规划中,要因地制宜,符合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不能盲目发展,一哄而上,更不能硬性摊派,强行推广。有条件的乡镇要积极行动,迅速形成产业规模;条件一时不具备的,可先行进行试点,培育典型,通过示范和引导来进行推广。要通过全市食用菌产业迅速扩张,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二是推进基地建设。要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确定并扶持培育食用菌生产的专业基地,建立起以黄松甸镇、老金厂镇和新安乡为代表的65个基地乡镇,并发展专业村和规模大户。基地乡镇的标准是:黑木耳年产量在500万袋以上,新品种和新技术应用达80%以上;专业村达到100个,标准是:黑木耳年产量在100万袋以上,从事该产业的农户占70%以上,新品种和新技术应用在90%以上;规模大户达到1000户,标准是:黑木耳年产量在3万袋以上,占家庭收入的90%以上,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要通过抓基地乡镇、专业村和规模大户,使食用菌生产走上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之路。
三是加强技术培训。食用菌生产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对于大规模新发展的乡镇和农户,必须强化技术指导。要帮助搞好菌种的选购。母种来自延边农学院菌物研究所、农大菌种研究所、菌种研究所。基地乡镇可以预定,菌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