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责,在县市区和乡镇都要设立专门的社会救助工作机构。要求提高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准,要求实行农村五保财政集中供养,任务具体且艰巨。
近几年来,我市的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以城乡低保为主体,以救济救灾、特殊困难救助和生产基地扶贫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工作制度。1998年开始建立城乡低保线制度,目前的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900元/年,城市低保标准为每人1872元/年,生活费收入达不到这个标准的予以补足,其中农村低保资金由市、镇财政各负担一半,城市低保资金全由市财政负担,2008年市镇两级共支出低保资金679万元。2008年初又核定了本年度的低保对象,目前全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5520户,8710人(含已纳入低保的五保户),第一季度已支出低保金112.7万元;城市低保对象3083户,7921人,第一季度已支出低保金149万元。较好的落实了自然灾害救济和临时困难救济制度,每年年初,市和镇街都将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及时根据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群众临时困难给予救助。实施了教育救助,民政、教育、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分别组织了“爱心助学”、“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活动,且取得了良好效果。启动了城乡医疗救助、城市低收入居民住房救助、法律援助和就业援助开工建设了低收入城市居民住房,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并开展了有关工作,实施了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和提供公益性工作岗位,及时采取个别资助的方式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救助等。五保供养工作也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目前全市共有五保供养对象4083人,其中入住镇街敬老院的1154人占28%,在村分散供养的2919人。市政府对五保供养工作十分重视,今年年初的人代会上,将敬老院建设列为政府要办的8件实事,敬老院建设计划已下达到8个镇街。关于五保户财政供养问题近日将以市政府文件下发实行,入住敬老院的每人每年生活费补助2000元,在村分散供养的每人每年1200元,五保供养资金由市和镇街分别负担,总体上为市、镇“六、四”比例,镇街之间按财政状况分担比例有所区别。市财政局、民政局已经研究了具体实施意见,所需资金已列入了财政预算。我市是人口大市和经济强市,应该继续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上走在前面,要按照济宁市下达的建立十项救助制度的任务全方位抓好落实,巩固强项,狠抓弱项,弥补缺项。根据济宁市会议精神,现就加快我市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出以下要求:
(一)进一步规范完善城乡低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主体。目前,我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建立并在实践中发挥了效益。但补助水平相对较低是我市低保工作的突出问题。2008年,我市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差60元,2008年一季度为62元。济宁市社会救助会议要求邹城市城市居民人均月补助标准要达到80元。因此,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努力提高补差水平已成为城市低保工作的当务之急。今年必须把提高城市低保补差作为突出问题解决好,财政收入新增部分必须拿出一部分重点用于提高低保补差水平,力求全年月人均低保补差达到80元以上。农村低保方面,我市已把农村最低保障标准提高到900元,但 市要求我市今年人均低保补差要达到260元以上。在具体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低保规范化管理,特别要完善工作程序,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严把进口,畅通出口,实行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实现低保资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要进一步搞好分类施保,对低保家庭中的重病、重残、孤儿、孤老等特殊困难家庭,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给予重点救助。
(二)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要按照 市政府《关于切实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