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管理还面临着十分繁重的任务,大家还要继续努力。
二、进一步认识加强乡村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个城市的战略性无形资产。良好的乡村管理不只能增强市民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归属感,乡村管理。更能够增强乡村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凝聚力,整个乡村建设发展中乃至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四条:
第一。觉得更幸福一些。以前我新疆石河子考察,那么偏远的地方,那么小的一座城市,乡村建设得非常好,学校建设得非常好,医院也非常好,老百姓安居乐业、和谐生活,作为那里的政府肯定很有成就感。老百姓的幸福感来源于什么地方呢?主要是要消除他担忧、方便他生活,才有幸福感。老百姓担忧的无非是养老、生病、子女学习教育和就业“三大问题”除此之外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等问题。这些方面往往都体现在乡村管理之中,可以说,乡村管理与老百姓的幸福感联系最直接、最全面。政府应该做的就是为老百姓发明一切条件让他觉得方便、觉得舒适,让他为自己的乡村骄傲。
第二。乡村对外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形象。一流的乡村管理不只可以打造良好的乡村环境,而且也是乡村重要的靓丽“名片”乡村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三。关键在于城市管理。乡村管理不只对优化乡村资源、提升乡村效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对吸引要素聚集、推进产业升级,也具有重要的带动、引领和促进作用。
乡村管理的好坏是政府效能高低的直接体现。这是前三方面的最终落脚点。乡村管理当中的任何一点缺乏和问题都是政府需要做的工作,第四。都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家的工作在一定水平上代表的政府形象,直接关乎着老百姓的幸福感。正因为这样,乡村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也非常紧迫。
三、积极创新乡村管理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
最突出的感觉就是乡村管理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中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通过昨天的调研。几句话很难说透,今天我只是抛砖引玉、点到为止。加强乡村管理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根本、最关键、最重要的要建立一套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沟通便利、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切实增强乡村管理的统一性、协调性,全面提升乡村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此,要以精细化、社会化、常态化为趋向,加快乡村管理创新和工作流程再造,力争从根本上来解决体制不顺、责任不明、监督不力等长期困扰我一些实质性问题。当前,要着力推动“三个转变”
(一)推动从激进体制向新型体制的转变。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全都由职能部门自己说了算,这是制约乡村管理水平提升的一个很重要的根源。下一步乡村管理当中,要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乡村管理监督考核职能剥离进去,建立相对闭合的乡村管理监督和指挥系统,实现从多重管理到统一管理、从单兵出击到协同作战的转变。模式选择上,要结合数字化乡村管理,市级设立监管和指挥中心,区级分设执行和监督中心,实行“统一接纳、分别派遣、区级受理”二是要推动乡村管理重心下移。注重发挥市级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强化基层主体责任,建立自上而下的责任体系,赋予基层更多的乡村管理权限。总的原则是能放则放、应放必放,衡量的规范是效率高、费用低、管得好。主要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不该由市里做的一些事情,要放心地交给区里去做;另一个是要把城市管理的根基放在夯实管护队伍、执法队伍建设上,放在街道社区管理责任的落实上,最大水平激发基层的主动性。三是要加快市场化运作的步伐。依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