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区建设理论研讨暨xx经验论证会”在xx举行。同年2月,xx区被民政部第一个确定为“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这一命题被推向全国。
在“永恒主题”和“生命线”的辩证理念统帅下,短短几年间,xx就实现了税源经济与社区建设的良性循环。
跳出街居:走向社区大舞台
社区建设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是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按区、街、居这条直线布置下去,还是从街居走向社区,开门搞社区建设?
放眼xx辖区,xx大学、河海大学、紫金山天文台、水利科学院、跃进汽车集团、三乐电气总公司……共有22所高校,60多所科研院所,32家大企业,还有包括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在内的50多个大机关。过去,这些赫赫有名的大单位“闭关锁国”,自成体系,与地方和外界很少往来。假如这些占辖区90以上的大单位不参与,这样的社区建设还是不是真正的社区建设?
这些问题,关系到xx社区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真假成败。
于是,他们对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做了一个界定:在全区范围内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界限,围绕社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治理、社区服务各个方面,发动驻区单位和驻区居民,同创共建自己的家园。
叶皓说,“做这个界定,我们主要突出两条,一是政府的职能应与社区建设方向一致,这就是为驻区单位和居民创造最佳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条与块的行政隶属关系要在社区建设中打破,体现同创共建。”
正人先正己。区里首先提出了“三服务一争创”的目标,即“为全区老百姓服务,为省委、省政府、省市机关服务,为驻区部队、院校、企事业单位服务,争创全省首善之区”;同时,制定了“做优环境、贴近服务”的原则,为驻区单位拓路、栽树、送服务上门,为市民建广场、铺绿地,在全区开展住宅小区出新工程、全民健身工程、楼道亮化工程。另一方面,他们经过深入的发动宣传,通过“同住一个社区、共建一个家园”的号召,与驻区单位和驻区居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区街两级成立“社区建设发展委员会”和“社区党建联席会”,与大单位及时沟通、共谋发展、有效组织社区资源。
跳出街居走向社区,为xx的社区建设赢得了广阔空间。驻区单位不再把自己当“外人”,而是积极主动的出地、出人、出物支持社区建设:各院校的图书馆、体育场免费向社区开放;部队的生活服务设施与居民共享;过去拓宽道路,修建活动场所,被认为是区里的事,寸土必争,寸步不让。现在则是慷慨解囊,主动资助,无偿出让。西康路工程,省级机关一次性资助2000万元,广东路拓宽,xx军区某部让出1000平米楼房和2000平米营地。
“假如把驻区单位算进去,我们的文化硬件设施是全市一流,假如没有驻区单位,我们是倒数第一”。即将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的xx人如是说。
解放居委会:迈出自治第一步
社区建设不能全靠政府包办代替,居民的事,说到底,还要靠居民自己来当家作主,要靠居委会来协调、落实。可是,居委会成天都在干什么呢?xx人有一个很形象的形容:忙自己的嘴、做政府的腿。社区建设这个“永恒主题”要永恒下去,必须把居委会从“嘴”和“腿”的困境中解放出来。
其实,居委会从50年代诞生以来就一直做着政府的“腿”,但政府并没有给他们多少好处,办公经费少、人员待遇低是每个居委会的写照。在全民经商办企业的大潮中,产值利润也成了居委会的工作目标。不把他们从“忙嘴”——解决自己“钱”途的境况下解放出来,何谈组织居民开展社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