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政绩观,重实干、办实事和求实效,推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质量,防范风险,不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比,要求更高,工作要做得更细致更扎实。经济责任审计能否真正在干部管理监督中发挥出制度约束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审计质量。各区县审计局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把提高质量的要求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过程。
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方面,各区县审计局要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计划管理,加强与委托部门的沟通协调,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制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以切实保证审计质量;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及其他专项审计和调查结合起来,把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结合起来,实现审计成果互用、资料共享,以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起来,客观反映领导干部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坚持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突出查处涉及经济责任的严重弄虚作假、严重违反财经纪律、重大经济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问题和个人经济犯罪问题等审计重点,集中力量审深审透。要建立起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实行分级负责、相互牵制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把好审计复核关,建立健全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防范风险是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比,所处的审计环境更特殊、更复杂,审计风险因素更多。防范风险,首先要完善审计规范。各区县审计局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在深入探索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审计评价、审计结果运用、审计文书格式等方面好的成熟的做法,将这些做法以审计规范的形式确立下来。防范风险,还要切实把好审计评价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遵循客观原则、重点原则和慎重原则,审计评价应该主要围绕审计内容进行,坚持审计什么评价什么。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分类评价相结合,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形成合力,注重实效,共同推进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审计难度大的审计工作。为了确保这项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各区县审计局要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审计前,要主动走访干部管理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了解情况。审计中,要及时沟通情况,遇到审计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视情况请纪检监察等部门提前介入。同时,要十分重视群众举报工作,从中发现问题线索。对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的依法应当由其他部门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问题,要移送有关部门处理;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审计结果表明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执行财经法规情况良好、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财政财务管理规范有序的,可以建议有关部门予以表彰。
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综合分析研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特别是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要注意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研究提出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