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为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依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要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要加大审计力度。要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把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政府部门和各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作为区县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对象。要把掌管资金量大的政府性投资公司、国资国企改革调整重组后的大型企业集团的主要负责人,作为区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对象。要坚持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搞好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二是要严格审计执法。对审计中发现的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和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问题,要深入追查。对已经查实的问题,要及时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或向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移送。三是要加快审计转型。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经济责任审计既包括对“单位”的审计,也包括对“人”的审计,而对“人”的监督是其核心内容和实质所在。依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领导干部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的审计监督上,必须从以财政财务收支为重点的审计逐步转向以领导干部履职情况为重点的审计,从以法人为重点的审计逐步转向以自然人为重点的审计,更好地为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服务。
二、突出重点,完善内容,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
各区县审计局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确定上,要重点关注并评价下列情况:(1)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部门、单位的事业发展或经营状况;(2)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情况;(3)重大经济决策情况;(4)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资产管理情况;(5)内部控制状况;(6)被审计领导干部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同时,要结合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以下审计内容:(1)国家土地政策落实情况,土地出让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土地批租和转让的合法合规情况;(2)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环保资金的投入使用情况,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责任追究情况;(3)“*”规划中有关节能降耗指标的落实情况;(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落实情况;(5)政府负债的规模、结构、成因、偿还能力及风险情况;(6)各类社会公共性资金监督管理和合规使用情况。
要注意根据不同类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特点,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对党委领导干部,重点检查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及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方面的情况;对政府领导干部,重点检查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事项、政府财政资金管理,尤其是重要财政支出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状况、政府负债等方面的情况;对部门领导干部,重点检查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主要是预算执行情况、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政府采购情况以及为了履行部门职能所采取的有关经济措施情况;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重点检查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以及重要经营决策、重大投资项目情况等。
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不仅要核实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指标,还要注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经济指标的变化对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的影响,关注经济活动的结果对社会事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不仅要审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业绩是否真实,还要评价经济业绩的取得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通过审计和评价,促使领导干部落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