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过大;“农民问题”——农民太穷——实质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过大;“农村问题”——农村太落后——实质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三农问题”表面上是“农字号”问题,实质是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凝固。
“三农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三农问题”的根治也非一日之功。“三农问题”盘根错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针对“三农问题”的特殊性质,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既是发展的重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解决农业问题,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农民问题,核心是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问题,核心是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还必须提出纲领性的发展战略。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相互联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把分散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联接进来,可以做到纲举目张。
第一,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重大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指导思想。党和政府并不是今天才面临和解决“三农问题”,然而,“三农问题”屡治无效,愈演愈烈,从根本上说是长期奉行“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累积性后果。在既定发展模式下,治理“三农问题”局限于农内言农,必然使“三农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城乡统筹发展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根源,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第二,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核心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现代工业为依托,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大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低劳动投入、高消耗、高产出、高商品率和高度社会化的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长期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