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从2004年起又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争取到2007年末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亿公斤。现在,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乡镇工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小城镇迅速发展。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全国已拥有近10万人的农业科研队伍和上百万人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还有一大批农民技术员,已初步形成多学科配套的科研体系和覆盖全国的科技推广体系。我国对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超级稻等研究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5%。同时,创新、集成、推广了一批良法。如测土配方施肥,既增产,又省肥,还可减少环境污染。从今年起,我们开始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广应用50个主导品种、20项主推技术,培育10万个科技示范户、养殖示范小区,辐射带动200万农户。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农业系统和农村基层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取得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从近期看,今年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还有一些难以预测的因素。从长远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最值得关注。第一,如何既保证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又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相当大,任务相当艰巨。第二,我国农业既面临需求增长的巨大压力,又面临资源紧缺的严重制约。第三,在建立市场机制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矛盾。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近几年来,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密联系新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认真总结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并注重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作出了一系列事关改革与发展进程的重大判断,形成了推进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是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是在发展方略上,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方略,是“三农”发展理论和思路的重大创新。实施城乡统筹,最重要的是实行三个“统筹”: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协调,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安排,形成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是在工作布局上,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必须“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理解,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这样重要的位置,这是党在新时期面临的历史任务决定的,是农业和农村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也是农业的产业特点决定的。
三是在发展阶段上,作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工农、城乡关系“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后来进一步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15.2%,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这说明我国不但有必要而且有能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