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是中央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三农”问题涉及面广,这里简单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举措。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
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突破,农村改革则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这项突破使亿万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活力,推动我国有效地解决了温饱问题,进而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取得这个成就的根本支撑是农产品大幅度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粮食产量从6000亿斤连续登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四个台阶。棉花产量从4000万担连续登上5000万担、6000万担、7000万担、8000万担四个台阶,其他农产品也都大幅度增长。目前,我国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1978—2003年,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我国。我国农产品的供应已经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亿万农民不但解决了吃饭问题,生活条件也有很大改善。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元,2004年达到2936元,增长20多倍。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民生活变化最大的时期。
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实行了“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即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发放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严格保护耕地、严控农资价格、加大农业投入。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2004年,粮食产量达到9389亿斤,比上年增产775亿斤,是建国以来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粮食单产也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今年以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得以保持,夏粮、早稻获得较好收成,农民现金收入较快增长。
在增粮增收的同时,农业自身基础建设也不断增强,生产能力不断提升,这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防旱防涝能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国农田灌溉面积达到9.2亿亩,占耕地面积50%。大江大河经过治理,一般可防范五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洪水。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从2004年开始,我们实施了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包括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争取再用5年时间,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新型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撑保障服务体系,使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是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几年来,全国农村一直坚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我们从2003年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选择13种优势农产品,在40多个最适合的区域,选用最优良的品种,采用先进的种养模式,制定一整套扶持措施,争取到2007年培育一批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形成一批世界知名的优势产业带。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成效。水稻产业带已占全国水稻面积的86%,棉花产业带种植面积和总产占全国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