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教育、医疗、社保等,大体等值20万。为什么一般的中小城市的户口价值等而下之?因为政府能够提供的财政保障是越来越低的,到县以下基本没有了。再后来,县以下放开户口也没人愿意要了。了解了这些过程再看,城乡二元结构难道就是个户口问题吗?不是,是户口背后隐含着一系列的城市体制问题。城市的体制没有深化改革,如果简单地取消户口,带来的问题往往大于解决的问题。
不能简单化地给“三农”问题开药方。
有人说,只要我们尊重农民意愿……我做了20多年农村调查,也长期强调尊重农民意愿,可是不能绝对化。同理,也不能简单地看是否在理念上认同给农民以国民待遇。
中国的“三农”问题将会长期存在,直到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达到,也未必能实现预期的城市化目标,不妨以十五计划执行头三年为例。
中央给国家十五计划提供的指导意见中,首次强调“以人为本”。后来的十五计划提出每年新增就业至少应该比新增人口多,那时新增人口大约1100万,所以提出每年新增就业1200万。可十五计划执行三年了,经济高速增长,到2003年达到9.4,国外的分析甚至认为是13点以上,但是,新增就业每年却是下降的。十五第一年大概1000万多一点,第二年降到900多万,2003年尽管gdp增长率最高,但就业不到900万。2004年gdp达到9.6,就业才略有增加。
连经济高增长都并没有带动就业增加,那城市化率怎么提高?近年来所谓城市化加快的结果,却造成数以千万的农民失地和城乡差别的进一步加大。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户口问题,背后隐含了大量的城市体制问题和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2004年出现的民工荒延续到了2005年,国内外的人们都很奇怪,既然中国劳动力过剩,怎么会出现民工荒呢?客观上,到东南沿海地区打工的人数总量并没下降,出现民工荒是因为有些企业过分压榨了民工的劳动剩余价值。尽管今天在理论上不再讲剩余价值。但是城市人的人均收入这十几年来提高了多少?至少是成倍增长了;可农民工的工资呢,据说广东做了调查:12年只增长了86块钱。而物价呢?此外,延长工时算不算,假日不给休息算不算,这些都没有算进去。不管理论界怎么说,最终还是导致民工得到的收入,连起码的住房、起码的生活开支都不够,由于收入低到维持一个劳动力简单再生产都不够,所以他不干了。
农民工不干了,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现在广东这一带大量犯罪,拦劫大巴,抢人,街上杀人……警察即使不消极怠工,也难以控制局面。继续这样下去国无宁日。今天的很多问题事件,引起中央高度重视。接着又出现长沙那个毫无道理的爆炸,无辜的人牺牲生命。人如果长期被歧视,像陀斯妥也夫斯基写的那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就要搞反社会行动,类似这种事情不胜枚举。
有鉴于此,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三农”问题,进入新世纪以后,它已经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已经是关乎中华民族能不能稳定地可持续地走下去的问题。因此才不能信邪,别简单化、庸俗化的去信那些万金油或者灵丹妙药,不妨先重视地方的实践,为基层多做一点实事。
现在中央采取的措施可以称为“均田免赋”,有利于农民休养生息。但农业税一旦取消以后,基层治理将弱化,乡村债务问题也将爆发。这时候,农村各种非正规组织,包括家族势力、流氓或者黑恶势力,可能趁虚而入。这时候,如果我们不抓紧帮农民发育健康的社会中介组织,农村怕就稳不住。
因此,一方面要把科学发展观这个重大战略转变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稳住农村。只有把“三农”困境缓解了,中国才过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