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和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协调的社会保障体制,努力发展养老、医疗、失业等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严格执行土地征用"三个一律"的规定,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养老保险和包括转移就业在内的再发展问题。推进农村危破房改造,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三)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适用技术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完善培训机制,积极推广用工企业"定向式"、"订单式"等培训方式。进一步健全统一规范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按照城乡统一、公平就业的要求,完善农民外出就业的制度保障和服务工作。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四、把实现农村繁荣稳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着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中心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推动农村的全面繁荣与稳定。
(一)加快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中心镇建设是以"三化"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加快构建小区域特色经济中心,着力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城乡管理体制创新示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加快产业培育和人口聚集,不断增强中心镇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大对北部山区和经济薄弱镇村的整体扶持力度。
(二)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整治。搞好村庄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坚持规划先行,以统筹兼顾土地资源、基础设施、人居条件、村容村貌、生态保护、人文特色为原则,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从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抓起,切实加强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两规"、"三清"、"四有"、"五通"工程,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治理"脏、乱、差"现象,显著改善农村整体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以防治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为重点的农村小康环保工程,加快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步伐,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建设,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环保意识,珍惜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切实保护村庄尤其是古村落人文历史资源,凸显村庄建设文化特色。
(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是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镇级政府机构改革,创新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全面推进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四)稳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