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按照农科教相结合的要求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快农业高技术示范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农村技术指导队伍,注重培育科技示范户,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切实解决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问题。坚持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加快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面向广大农民创新和完善信息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动植物防疫体系科技含量,主要以科技手段增强疫病防控能力。加强都市型现代农业气象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气象服务。
(六)不断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发达的物流产业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依托。要以各级各类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支撑,进一步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改善农村流通条件,拉动农村消费需求。拓宽城乡一体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打开鲜活农产品进城绿色通道,推行优质安全农产品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服务,形成标准化、检验检测、安全认证、执法监管、市场服务一条龙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三、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着力解决好涉农民生问题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富民优先、民生为重"政策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让农民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
(一)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加快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和集中,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民经营农业的收益。完善土地征收、征用的程序和补偿机制,全面推进村级集体资产的股份合作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落实扶贫帮困机制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各项支农补助、补贴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引导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和支持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工最低工资、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倾斜,加快发展共享型、普惠型基本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书本费的政策,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规范化建设,切实解决农村困难家庭孩子读书难问题,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镇事业性、公益性卫生院人员、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完善村卫生站服务,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逐步提高全市平均筹资水平,促进重大疾病救助体系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镇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