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来推动。今后五年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把发展科技、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振兴科技,培养人才,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既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迫切需要。要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摆在重要位置,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居民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
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确保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十五”计划《纲要》突出了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减少实物指标,增加反映结构变化的预期指标;围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重点发展领域,提出努力方向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强调计划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宏观调控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在计划制定方法上,力求提高社会参与度,使计划制定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各有关方面达成共识的过程。
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十五”期间要把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林业、水产业。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商品率。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产业,提高农业的后续效益。引导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发展小城镇,繁荣小城镇经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发展。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与检测体系。调整结构要因地制宜,依据市场规律,维护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搞强迫命令。
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在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根据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新情况,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适当扩大中央储备粮规模的同时,粮食主销区要加快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通过与粮食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以及中央储备粮的轮换与调控,保证粮食需要。粮食主产区要继续坚持“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中央财政继续给予资金支持,以充分发挥其粮食生产的优势。这样做,既可为主产区腾出粮食销售市场,促进粮价合理回升,也有利于推进主销区农业结构调整,全面增加农民收入。要保护好基本农田,决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