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案413项,标准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办理代码17*个,ic卡1866个、新办商品条码67个、复审213个。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制订了《安全食品蕃茄》、《安全食品茭白》、《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蜜桔》等地方标准33项,其中《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蜜桔》已上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初步构建起了*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框架。*杨梅等主要农产品编制了标准化生产模式图,标准化推广示范项目通过了省级验收。引导企业建立计量自律机制,全区88%以上的中小企业达到国家《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规范》的要求。按照jjf1*9-2003《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考核规范》的要求,切实抓好全区计量技术机构的监督与管理,计量技术机构管理进一步规范。积极应对贸易技术壁垒,对全区出口型产业进行了调查研究,撰写了《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对*区主要产业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现在区里已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并出台了《*区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方案》。此外,我们还依托省wto/tbt咨询中心和*分中心,以《简报》形式不定期发布预警通报,为产品走向国外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质量综合管理,全区现有178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20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取得了57张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和356张“3c”认证证书,为产生更多的名牌奠定了基础。
(三)完善监管机制,抓住“两个源头”,狠抓规范市场秩序工作。我们坚持在严把产品生产厂门、深入开展打假治劣“两个源头”上下功夫,完善监管机制,遏制假冒伪劣,加大从“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力度。一是严把产品生产厂门。首先,加强了企业质量信用建设,制订了《20*年*区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工作实施方案》,分批召集企业和各乡镇街道工办负责人召开现场会,要求各方积极配合建立质量状况数据库,目前已为620家企业建立了质量档案。其次,完成了省定检计划,共抽查了8大类85批次产品,批次合格率达到94%,同比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对食品、农资、建材等行业组织了专项整治,使行业性质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第三,加强生产许可证产品的监督管理,对实行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食品、白酒、危险化学品等产品共32家企业生产许可证进行了复查、换证。第四,为把大的质量问题和区域性假冒伪劣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全面推行了区域监管责任制,将12名监管人员分行业组成了5个监管责任小组,分别签订了责任状,承担调查、指导、宣传、巡查、报告、整治六个方面的职责,使监管职能有效集中、监管重点相对明晰、质量责任比较具体、各项工作相应到位。通过区域监管,一改过去随机抽样式的质量检查为覆盖式检查,特别是对c类、d类企业实施不间断巡查,使生产加工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发现和制止。据统计,实施区域监管责任制以来,我们对企业的检查次数减少了,但在生产领域查处的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0%。二是深入开展打假治劣。我们认真贯彻国务院领导和国家质检总局关于“从源头抓质量”的批示精神,以生产领域和关系到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的产品为重点,组织开展了打假保农业、打假保节日、打假保健康、打假保旅游、打假保安全等打假战役,实现了在我区不发生区域性制假行为、不出现较大规模制假窝点、不发生恶性质量事件的预期目标。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600余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2200家次,检查产(商)品39*批次,查处假冒伪劣产(商)品案值345万元,捣毁制(售)假窝点31个。全年办理案件228件立案160件,其中大要案11件,结案率达到100%。
(四)加强能力建设,提供“两个支撑”,狠抓自身素质提高。2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