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县委中心组组织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是我的第三次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后,我在电视上、报纸上就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找文章到-cnwmz.com-/cnwmz.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体会一: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意义十分重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要害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为什么党中心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说明我们现在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什么地方不和谐呢?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这样几方面的不和谐:一是人们的收入水平的不平衡;二是城乡的二元结构造成的不平衡;三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四是人和自然的不和谐;五是国内发展与外贸的不平衡等。当时虽然我们已经熟悉到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在理论上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六项原则,并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部署。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我感到在某种程度上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意义十分相似。毛主席曾经讲过:“要注重倾向性问题,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倾向性的问题。当时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我就不多讲了。在十一届三中会会上,中心及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使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在90年代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就是刚才提到的五大问题,因此中心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放在了工作的第一位。非凡是这次六中全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上的成熟,我认为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从思想熟悉到实践都比较成熟了,某种程度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有相似之处,意义十分重大,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拐点”,一个里程碑。
体会二: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深刻领会、认真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和谐社会就是要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但不能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还需要继续把发展放在手上不能动摇,这个中心一定不能动摇。要想构建和谐社会还得靠发展,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讲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客观上讲当前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如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城乡差别问题、农民增收问题等,对此我们各级政府都十分清楚,在今后工作中必须认真对待解决。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
体会三: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怎样才是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布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但还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我们如何去看待?我认为对一个社会来说,和谐总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用辨证法来看,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无处不有的,旧的不和谐因素被消除,新的不和谐因素就会出现,社会就是在消除、克服、解决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