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方向。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为此我们每一位人大干部都要从实际出发,从更深的层次去研究和把握这一课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和谐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友好相处和和平共处,它的基础就是公平与公正,包括文化公平、经济公平、政治平等和社会公正。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储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的新型和谐社会,它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以富裕、公正、自由、平等、互助、和谐等为价值目标,是人类共同的社会理想和生生不息的价值追求的延续,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一种行动,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有主体,就是由谁来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由政府、社区居民、私营部门以及非政府部门共同实施的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结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自身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价值目标和发展过程的统一,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如何实现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标准是什么?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我认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总体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而公平和公正应当成为是否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评判标准。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能够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实现社会公平,和平相处,友好相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发挥引导、协调和支持的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体系,从而使社会关系更为复杂。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
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社会出现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越来越明显,这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体制转型的支力,又使我国社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