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妇工委就如何激励农村闲散妇女自主创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根据街道“作风建设年”活动总体安排,为调查和破解群众反映最强烈、最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城东街道妇工委带着任务到各村、各社区进行了蹲点调研。调查发现: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农村耕地的日益减少,全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增加。目前,仅我街道闲散在家的农村劳动力就多达1348人,其中闲散农村妇女687人,占50.96%。大多数闲散妇女常年仅限于围着锅台和孩子转,生活来源主要靠丈夫打工和房租收入,既无一技之长,又无就业门路,平时一有空就扯扯家常、搓搓麻将、打打牌、上上舞厅、唱唱ok,久而久之,家庭和睦遭受破坏……这些闲散农村妇女的存在,给社会、家庭的和谐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为此,城东街道妇工委就如何激励农村闲散妇女自主创业问题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农村闲散妇女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文化程度低,年龄结构老化。本次调查的687人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51人,占7.4%;初中文化程度的337人,占49%;小学及以下的299人,占43.6%。且绝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的妇女都在“4050”就业困难阶段。像年龄在35岁以下的只有38名,而年龄在36---54岁的却达到375人,55岁以上的老年妇女也有274名,中老年妇女占94%左右。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又是家庭事务的主要承担者,不可能长时间外出务工,只能从事传统的生产方式,以打零工形式获取微薄收入,如:产品包装、流动菜场设摊、餐饮业洗菜工等。
(二)劳动技能单一,择业面窄。她们中的大部分人劳动技能单一,过去只掌握常规和传统的种养技术,缺乏从事二、三产业的技能,已不适应市场对技术更新的要求,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不力。这有多方原因,一方面她们出生在六七十年代之前,具有较浓厚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坐享其成”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学知识、学技术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她们虽接受技能培训,但由于培训机构开展的往往是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在短期内虽解决了就业问题,后又因企业转产转制等原因致使她们下岗失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她们的重新就业面临诸多困难。
(三)就业观念落后,竞争意识薄弱。第一,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要求不切合实际。她们对于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管理型等工作岗位干不了,而对工作时间长、收入低、体力型特别是苦、脏、累的工种又不愿意干,有些人宁可在家赋闲等待其他就业机会。第二,存在“以农为本守家园”的保守就业观念。这种就业观念对大部分的农村妇女就业造成心理上的阻碍。有的家庭观念较重,沿袭着相夫教子,赡老抚幼的传统,不敢也不想外出就业;有的想外出就业但受夫权思想影响及顾及家中老小,孩子教育等现实问题,家门难离;有的缺乏主动摆脱贫困的意识,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等、靠、要”思想严重。特别是近郊妇女,她们利用城市开发时划拨的宅基地建房出租,收入远远大于外出打工,更使她们养成了勤吃懒做的思想。
(四)社会环境变化,妇女被迫失业。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大批土地被征用,使原来那些以种植业为生的妇女因缺少土地而无法继续从事传统种养业。有些家庭虽然丈夫到外乡镇继续从事传统种养业,但由于那些妇女在家里承担着家庭主妇的角色,不便背井离乡随夫外出。另一方面因农村住房布局调整,特别自《定海区2001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新编出台后,城东街道不少村民宅基地面积由原来的每户300—400平方米缩减到现在的100平方米左右,使原来靠庭院养殖金鱼、鸽子和种植花卉等特色种养殖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