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夸政绩,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甚至不择手段跑官、买官,最后腐败堕落成为人民的罪人。第三要正确对待权力。执政党党员应该有权力意识,这就是维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力,绝不能刻意追求个人权力的大小和职位的高低,因为,权力大小和职位高低不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优劣、能力高低、贡献多少的主要标准。就客观而言,影响权力授予还有许多因素,比如领导职数的限制、领导班子结构合理搭配原则的限制等。当前我们党正处在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一大批领导干部面临着进退留转的选择,这是一次对领导干部党性观念强不强、权力观正确不正确的现实考验。顺应这一规律,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就是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其实为了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离开领导职务本身就是对党和人民的贡献,也不会因此失去了为党工作的机会,一些老同志虽然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了,反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比如,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同志,1982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和国家科委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心胸开阔,十分乐观,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是一件以退为进的聪明事。他觉得从此以后可以有充裕的时间自由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对党、对科学研究、对自身都有利。有了这样的认识,他老而弥坚,笔耕不辍,在反伪科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相比之下,那些为了保官、要官而患得患失的人,一旦失去了权位就如丧失魂灵,怨气满腹,显得何其狭隘。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要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既然党员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就应该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积极推进本地区、本单位的各项工作。而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与此相反,是运用权力谋求个人的私利。官僚主义以“官本位”为思想根源,“官本位”则是一种封建的权力观。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某些为官者奉行一切以能为官、为高官、能保官为转移的人生信条,并以此为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言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干部有的对工作无所用心,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有的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甚至巧取豪夺,作威作福;有的在工作中乐于搞各种“达标”项目、“政绩”工程,劳民伤财,沽名钓誉,甚至弄虚作假,骗取荣誉;有的为官处世明哲保身,不思进取,可以说均与“官本位”意识的作祟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主义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干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是只想为自己谋取个好名声,给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留下个好印象,进而达到其个人目的。因此,形式主义的要害是只图虚名,不务实效,希望通过投机取巧来谋取好处和个人利益。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严重的人,在思想深处都没有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用权这一根本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权力观出现了扭曲。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就有权对权力的使用进行监督。党员干部要自觉让人民群众了解自己工作的有关情况,按规定向人民群众报告工作,接受检查。自觉接受监督,就不要怕麻烦,不要误以为群众和自己过不去,要认识到群众监督是保证正确行使权力,保护干部的必要条件。腐败分子在监狱中写的“悔过书”无一不谈到由于逃避监督而酿苦果的教训,他们悔则悔矣,然而“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为了使自己免生他们之悔,主动去听“逆耳”之言,去吃“苦口”之药,应是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修养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安身立命的需要,更是对党和人民负责的需要。接受群众监督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制度问题。要进一步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