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只有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采取有效扶贫帮困的社会政策,确保作为我们党最广泛执政基础的工人、农民享受到改革和建设的成果,我们的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四、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是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让广大群众尽快过上文明富裕的日子,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说到底,就是用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关心群众生活,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但是政绩,而且是显绩。如果部分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迟迟解决不了,甚至长期无人过问,就是经济再发展,社会再发达,也不能说是有政绩。只有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始终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与“老百姓得实惠”统一起来,处理好长远和当前、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的生活困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小康,日子越过越富裕,才是真正的发展,也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要从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切实把各项帮民之策、惠民之举、利民之事落到实处
关心群众生活,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思想行动中,落实到制定和执行方针政策的工作中,落实到关心和解决人民群众生产与生活的实际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指出:“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这个问题不是说
一要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民之策。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着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要确保增加足够的就业岗位和严格控制失业率,这在当前和今后仍将是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要把财政、信贷支持和税费减免等政策落到实处,鼓励社会各界增加就业再就业投入。要把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与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统一起来,把治理城市环境、完善城市配套设施、规范市场监管等与促进群众就业再就业统一起来,把优化就业结构与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统一起来。要进一步发挥企业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尽可能使富余职工在企业内部就业。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出口,组织好劳务输出,在扩大开放中扩大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gwku.net免费提供场,统筹城乡就业,积极倡导和推广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同时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搞好就业再就业服务。引导群众树立职业平等、劳动光荣、创业有功的新观念,鼓励群众自主择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今后,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寻找就业如需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