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的“三个文明”建设对我们做好厂务公开提出了更高要求。反思我们的工作,在前进当中还有矛盾,在发展当中还有不足。应该说,主要还是思想熟悉问题。一是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存在熟悉误区。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才有发言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仅是政治上的概念,因此工作中浮皮潦草、糊弄对付。有些职工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正在削弱,甚至已不复存在,因此对厂务公开采取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的确,在股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下,股东是依照“股份”的大小说话的。但是,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一再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正确结合起来”。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有企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治理”。国家还出台《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工会法》等法律法规,都对职工的有关权利做出了进一步规定。所以,在我国工人阶级在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永远不能变;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两级党组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务必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国家的要求和这些法律法规,增强搞好厂务公开民主治理的坚定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引导广大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当好企业主人。二是对厂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存在熟悉误区。有些同志错误地认为,行政主体到位就是要把行政领导放到职工群众的对立面,接受群众监督,有些行政领导自觉不自觉地也有同感,导致压力很大。有些同志简单地认为,厂务公开就是事无巨细都要公开,公开就是目的,对职工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不能及时纠正和整改,结果是只顾芝麻丢了西瓜,图了热闹,走了过场,并未取得多少实效,甚至还挫伤了职工参与的积极性。还有个别领导干部,并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地位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敲门砖,不愿把“有利可图”的事情公开,千方百计躲避监督,实现自己以权谋私的目的。国企领导干部肩负着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带领广大职工实现小康的重要责任,一头是组织的委托,一头是职工的信任,不答应工作出现失误。要完成好这一重任,除了需要自己全身心投入,努力工作,还需要组织的监督、法律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但最经常、最及时、最有效的莫过于群众的监督,来自群众的监督是一切监督的基础。我们搞厂务公开,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依靠群众监督,防止“暗箱操作”,这既是保护国有资产安全,也是为了爱护干部。今天来的都是各单位的主要领导,大家都要认真思考,如何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何通过实实在在深化厂务公开,使我们的民主治理更有实效。
第二,紧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抓住深化厂务公开的重点,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
2002年6月3日中共中心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国有企业深入实行厂务公开制度的通知》,其中提出厂务公开的主要内容是企业重大决策问题、企业生产经营治理方面的重要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与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通知强调,厂务公开既要公开有关政策依据和本单位的有关规定,又要公开具体内容、标准和承办部门;既要公开办事结果,又要公开办事程序;既要公开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又要公开职工意见和建议的处理情况,使厂务公开始终在职工的广泛参与和监督下进行。通知要求,要密切结合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及时引导厂务公开不断向企业生产经营治理的深度和广度延伸,推动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治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