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符合市场的要求及其变化。二是必须对生产经营的成果负完全责任,使农电企业成为独立自主、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电力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只有这样,农货企业的职工才会真正关
心企业的经济效益,改善经营治理,注重经营效果,追求技术进步,促进生产
力更快发展。
目前电力改革势在必行,1998年3月
全国九届人大会议之后,决定撤销国家电力部,交国家经贸委治理,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这样国家办电改为企业办电,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又进一步深化论标志着在中国承担电力行政治理职能仍多年的五大电业治理局实现政企分开,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国家电力公司的治理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大类业务划分,并分别进行资产重组。形成政企分开、输配分开、广网分开、主副分开的竞争机制。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历史性的改革。国家从1998年开始。投入巨额资金建设改造农村电网,这是党中心、国务院实施“两改一同价”三大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供电质量,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开拓农村市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改变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是调动政府,动员人民实施的民心工程、向心工程、福音工程、造子工程、系统工程。也是千载难逢、造福人民的一件大事。笔者认为农网改造这项决策有四好:政策环境好、投资环境好、舆论环境好、发展环境好。这一“民心工程”为农电企业走向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约占全国一切扬人口生活用电的农电企业,虽然农网改造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目前有一部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甘肃各县经济发展不一样;各县的用电水平、人口都不一样,情况千差万别。一是农电企业对体制转换适应不及时,思想不到位。、按产权归属界定治理熟悉淡薄,责任不到位;二是供电设施不符合标准,农户安全意识不强,供电企业安全措施不力;三是农电企业缺乏人力资源自主权。农电企业自省公司代管以来,堵住了乱进人的口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味地追求“减人增效”。对急需的人才也拒之门外,这不利于农电企业的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不利于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农电企业的“减人增效”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企业治理中应实施资本逻辑治理,追求企业资本效率的最大化,而不是一味地推行“减人增效”,农电企业本来人员素质不高,人才缺乏,已
成为企业发展的包袱、所以要制定些使农电企业人员能进能出的政策,使农电企业人才闭乏的状态得到改观。四是农电企业还缺乏劳动工资权、资产处置权,与缺乏应有的自主权相对应;农电企业对经营成果负总责,使职工利益与企业的效益紧密挂钩。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县级农电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农电企业很难真正进入市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旧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造,经营机制还没有真正转换。所以转换经营机制是农电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是当务之急。
在赋于农电企业充分自主权的同时,还必须强化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风险经济,企业经营决策风险要从过去由政府和社会承担转变为由企业和个人承担。企业亏损后,经营者和职工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从根本上扭转国家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状况。。一这样,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断其后路只得走向市场,背水一战,在竞争中一见高低,强化农电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农电企业盈不负亏的问题。对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应进行兼并或实行企业重组。二是部分职工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脆弱的问题。有些职工对企业走向市场缺乏充分的心理预备,经受不住市场